不久前,奥斯卡提名名单揭晓。
意料之中,《奥本海默》以13项提名领跑。
主演基里安·墨菲也将角逐影帝。
其他几部如《坠落的审判》《花月杀手》《芭比》,也都是前段时间全网热议的新片。
相较之下,有一部入围电影的热度不算很高。
但口碑却十分亮眼。
是所有提名影片中烂番茄新鲜度第一名。
主演保罗·吉亚玛提不仅提名奥斯卡影帝,还已经拿下了金球奖和奥斯卡风向标「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男主。
或许是「基莲」的最大竞争对手。
这部电影在国内也多次登上口碑榜,被很多人列入重刷片单。
到底讲了什么,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
还记得吗?
两年前有则新闻,河南猝死女教师生前遭网课爆破。
最近,逝世老师的女儿再次发声,又掀讨论。
网课爆破,已经暗中形成一个产业链。
一些对老师不满的学生,主动雇佣网暴者并且给其提供网课会议室号、密码,以开展「爆破」。
师生之间的隔膜,恶化为如此严重的伤害。
这件事可以说是当下高度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的一个缩影。
这部电影一开始,也呈现了这样一种师生关系。
一所预科学校中,老师保罗和他的学生们互为眼中钉。
在老师眼里,学生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学无术,毫无教养。
课堂上与老师作对, 课后打架、抽大麻。
在学生眼里,保罗迂腐古板。
讲课毫无生趣,考核相当严格,说话还尖酸刻薄。
整天钻到书堆里,身上散发出一股臭味。
因为过于讲求原则,让很多学生毕不了业。
圣诞节前夕,师生矛盾爆发。
保罗老师分发试卷,几乎所有人都需要补考。
「从你们的表情我就能看出,有很多人对结果感到震惊
而这个结果对我来说完全在意料之中
因为我很不幸地教了你们这个学期
哪怕我的视力有限
我也是亲眼目睹了你们呆滞、困惑的表情」
他冷嘲热讽一番后,自顾自讲新课。
学生塔利不满,指出「这不是讲新课的好时机」。
学生脚下都放着行李箱,40分钟后他们就要离校过圣诞假期。
而且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停课了。
他也迫不及待要和家人相聚,无心学习。
仅仅是简单的提议,保罗老师却勃然大怒。
他把书摔在讲桌上,一走了之。
声称要给所有人挂科,还把锅甩给塔利。
「下课!取消补考,所有人挂科。
如果有什么不满,就去找塔利!」
要知道,班里已经有很多留级生,考试分数对他们都至关重要。
如果再不合格,他们可能都上不了大学了。
毫无疑问,塔利是最憋屈的。
不过对他来说,打击更大的是——
圣诞假期泡汤了。
他的妈妈打电话让他圣诞先留在学校。
因为她再婚后要度蜜月,无暇陪他。
这是所全封闭的寄宿学校,学生只有长假才能回家。
自然,在最特殊的圣诞假日,除了塔利,所有学生都离开了。
学校变得空空荡荡,仅留一个厨师长和一名老师。
偏偏,这名留校老师,正是保罗。
他负责看管留校生,不让学生擅自离校,做违规之事 。
这也很符合保罗一贯的法西斯作风。
即使是假期,他还要求学生早起,天寒地冻中跑步锻炼身体,在图书馆学习。
只留了一个厨师,一日三餐也没得选。
空荡荡的餐厅里,三个人吃得索然无味,面面相觑。
塔利痛苦不堪,他决定逃离 。
本以为只要甩开保罗老师,冲出校门,就可以溜之大吉。
没想到,逃跑过程中,他摔伤了胳膊。
如果伤势严重,塔利可能会失去一个胳膊, 保罗老师也面临着被解雇的风险。
可以说,师生双方对彼此的不满到了一种极致。
后来如何破冰呢?
现实中,师生关系的矛盾源于缺乏沟通。
网课的形式将这种矛盾推向了更加无解的境地。
而电影中,空荡的学校,漫长的假期,反倒成了师生共处、相互理解的契机。
其实,多日相处下来,保罗老师已经发现塔利不完全是他想象中冷漠自私的纨绔子弟。
当他忧心自己要被解雇时,塔利对医生撒谎说,是他自己摔伤了。
保罗老师也放下偏见开始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
塔利虽然家境不赖,但内心一直是孤独的。
他的父亲住在精神病院,母亲改嫁后有了自己的家庭, 他才会被送到寄宿学校。
他没有朋友,对外界缺乏信任,经常捅出篓子,因此被好几个学校开除。
塔利也在交谈中,得知了老师的生活经历。
保罗是名校出身,但遭人陷害,被迫退学。
在朋友的帮扶下,他得以在这所学校兼职授课。
学生总爱嘲笑保罗老师不讲卫生,浑身散发出臭鱼味。
但实际上他是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一直过得很辛苦。
这对水火不容的师生,其实服用着同一种抗抑郁药物。
留校经历意外成了一个打破偏见的机会。
他们从师生变为朋友后,多了对彼此的理解和体谅。
向来讲原则的保罗老师,破天荒为塔利打破不少禁忌。
以户外教学为由,带塔利去城里逛,去参加派对。
还满足塔利的要求,陪他去精神病院看望了亲生父亲。
一起度过了一个温馨的圣诞节。
虽是一部温情的合家欢电影。
但影片却有一个讽刺性十足的结尾。
保罗老师擅自带学生离校一事,被校方和学生家长知道了。
他被解雇了。
很多不明真相的学生还落井下石,编造谣言诋毁他 。
「听说他因为吃大粪而被开除了。」
其实,影片不只讲师生关系,更抨击了教育系统的弊病。
影片背景在1970年代,美国「大滞胀」爆发前夕。
彼时,很多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命运将在时代的潮水中失控。
美国教育系统也将迎来一场改革。
电影拍出了教育改革前的疾风骤雨。
教育没能实现社会公平,反而加固了阶级的分化。
保罗之所以被要求圣诞假期值班,其实是校方给他的惩罚。
原因是,他没有为一个学校金主的儿子打高分。
这也是保罗厌恶学生的原因,这所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有殷实的家底,他们只要凭人脉拿够学分,就可以申请到名校,继续走父母的精英道路。
对普通家庭来说,即使读书是可行的上升渠道,也随时面临坠落的风险。
比如片中的厨师长,她的孩子原本学业优秀,前途光明。
但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读大学,选择参军入伍。
本想退伍后上大学,结果却战死沙场。
而特权阶层总有办法避免自己的孩子走上这条路。
还有保罗老师,他出身贫寒,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
结果,毕业论文被指控抄袭。
真相其实是别人抄他。
但只因为对方后台过硬,反而是身为受害者的保罗被开除了。
这也让我想到国内之前曝出过的,高考冒名顶替的新闻。
至少242人、14所高校涉及了高考冒名顶替事件,这 迟来的真相震惊了无数人。
毕竟,被偷走的不是一张通知书,而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电影相当于拍出了这些被篡改命运的普通人,以及他们后来的生活。
他们被永远地困在了自己的阶层里。
保罗经过抄袭风波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到了现在这份教职。
但,面对优越感十足的富家子弟,他一直承受着他们的恶意中伤。
他努力告诉他们生活的真相,可少有人听进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像是鸡舍的梯子,又臭又矮。
而你们生来就是幸运的。」
但问题不仅出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学队伍中。
校长将教育事业做成了生意经。
老师不论教学质量如何,只要能昧着良心给出高分, 就能受到尊重。
保罗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却因为不懂随机应变,渐渐被边缘化。
校方给其他老师的圣诞慰问品是高级酒,给他的却是几块自制饼干。
好在,电影也重现了理想主义者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直抵当下的永恒曙光。
保罗与塔利的圣诞假期,已然为教育困局提出了解决之道。
被困在冷冰冰的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可能是唯一的希望。
保罗从执教以来就一直恪守原则,反抗腐败、固化的教育模式。
与塔利进一步接触后,更让他意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塔利对亲生父亲的想念,以及渴望与家人相聚的心情,都没能被理解。
他的母亲和继父仅仅为他不听管教,擅自离校的行为感到不满。
「你们都知道这个男孩不服管教。」
保罗如果不背锅,塔利将被退学,然后被送去参军。
「如果不参军,他可能会做出更出格的事。」
保罗 对家长和校方粗暴的处理方式感到愤怒。
他才宁愿被辞退,也要让塔利留在学校。
他谎称,是他主动带塔利出去的,也是他劝塔利看望亲生父亲的。
影片最后,保罗带着全部家当离开了学校。
临走前,他朝学校的路牌狠狠吐了口水。
这是一个理想殉道者的下场。
也是他反叛和不满的开端。
不过这种不满,不再针对学生,而是向教育系统发起挑衅。
也让这部颁奖季佳作不仅有温度,更有了锐度和力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