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果的皮有什么用处?
黄皮果的功效不小。果有消食化痰、理气功效,用于食积不化、胸膈满痛、痰饮咳喘等症,并可解郁热,理疝痛,叶性味辛凉,有疏风解表,除痰行气功效,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水胀腹痛、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等症;根可治气痛及疝痛。果皮可消风肿,去疳积,所以消化不良的话,吃点皮可以解决,虽然有点苦。
一岁宝宝可以吃黄皮果吗?
一岁宝宝可以吃黄皮果。
黄皮含有18种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和钾、镁、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黄皮中的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宝宝生长发育有很大帮助,黄皮中还含有多酚类、黄酮苷等具有保健功能的成分,具有开胃、消食、解油腻、松弛肌肉紧张、缓解咳嗽、化痰平喘、预防感冒的作用。宝宝吃黄皮的好处有:
1:促进消化吸收。
黄皮味酸,性平,可消食健胃,帮助消化,黄皮的苦味可以刺激胆汁分泌,促进消化。这种苦味质还有强心作用,又能松弛胸腹肌肉紧张,使胀满状况得到减少或消除。
2:降火消暑。
夏天吃黄皮果时,可以将果肉、果皮和果核搅碎,过滤滤渣,将黄皮汁给宝宝引用可以起到降火消暑、治疗消化不良、胃脘饱胀的作用。
3:补充铜元素。
黄皮中铜元素含量很高,铜元素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听老人家说,不能吃太多荔枝,吃多无益?吃黄皮好,为什么呢?
大量的荔枝上市了,你的味蕾是不是也在蠢蠢欲动?
荔枝美味,一口下去,半透明的软甜浆果爆出酸甜可口的汁水,溢满整个味蕾,总是忍不住一颗接一颗的吃下去,有时候稍不留神就20多颗下肚,满满的饱腹感,让你不想在吃其他的食物,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只是这样吃荔枝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麦兜君邻居家的孩子就因为一次吃了过多的荔枝被送进了医院,说来也是无奈,吃荔枝吃出低血糖,想必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但这是真的,荔枝的热性特质,吃多了不仅会上火,如若空腹大量食用,严重了还会引起低血糖症状,所以荔枝不能吃太多,也不要在空腹时候食用,任何食物再好吃都不要贪多,适量是做好的。
再说说黄皮,在南方,黄皮果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水果,因为它不仅口感好,还有一定的食疗和药用价值。至于是不是吃黄皮一定好,那要看适不适合每个人的体质,黄皮性凉,能清热解毒,而且降火的功效很好,很适合在炎炎夏季食用。
黄皮的吃法有很多,可以生吃,像荔枝那样,吃其浆果,甘甜多汁有一种橘柚的清香。还能酿酒,黄皮果陈酿出的佳酿风味独特,适合夏天饮用,祛除暑热。亦可以入菜,和肉类一起烹饪,做出很多美味佳肴,比如黄皮蒸排骨,黄皮焖鸡等。
顶配的吃法还能把黄皮做成果脯蜜饯,把果肉里的几粒青色籽核挤出,晒干后加上川贝、蜂蜜浸煮,待其入味再风干食用,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黄皮果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有哪些营养价值?
黄皮果,南方(热带)水果,生在北方的人有些是不太了解的,一般来说,超市也比较少卖。年轻的喜欢喝奶茶、果茶的,可能有听说,因为有一款叫黄皮果茶的,听说还比较“热”。
黄皮果,又叫黄弹子、果子黄等,是芸香科黄皮属植物。就和我们平常吃的柑橘类水果同属一类的。在广东、海南、福建一带盛产,一般都是七八月份果实成熟。形状椭圆形,鸡心形,外皮金黄色,光亮,比金桔个头小一些,与龙眼(圆形)大小差不多,有点像子弹,所以又名黄弹子。吃起来有点柚子的味道,多汁肉厚,甜酸味中略带苦涩。
黄皮果所含主要的成分和营养价值:
黄皮果有两种,一种为可食用甜的黄皮果,一种为苦黄皮,主要用于制药,黄皮果别看小,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C以及钾、硒等矿物质,出此之外还含有多酚类、黄酮甙、萜类、醇类 等多种植物化学成分。
黄皮果,在民间还有一种美誉,那就是“正气果”,何为“正气”,就是通气、下气、顺气、理气,为何有此说呢?主要是因为黄皮果中所含的多种有机酸可以起到健胃消食、化食积、胃脘胀饱的作用,即通气、下气。其二,黄皮果中所含的黄酮甙,可调畅气机又可敛肺气,并能顺气止咳。而且果皮还可用于治疝气。
在夏季,吃黄皮果,可以说是有一种清新爽口的感觉,既能生津解渴,又能解油腻。黄皮果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煮水饮用,还可以自制黄皮蜜饯。当然了,蜜饯虽然用的是蜂蜜,但含糖量增加,还是要控制食用量。
黄皮果上火吗?
黄皮果上火吗
一般人适量吃黄皮果不会上火,但多食或者体内实热较盛者可能会上火。
黄皮果,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成熟果实,其味甘、酸,性温。由于本品性温,一般人适量吃不会上火;但是如果体内实热较盛者,即使少量食用也可能上火。
《本草求原》指出本品“多食动火,发疮节”,因此多食也会上火。所以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适量食用。
本品具有行气、消食、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胃脘部食积(食物消化不良而停积在胃里)胀痛、疝气疼痛、咳嗽咳痰气喘。
如患者有上述不适,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如需使用黄皮果,应当注意用量。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