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鱼百科给各位分享珍珠金鱼鱼苗怎么养合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珍珠斑小苗的养殖方法?(珍珠斑小苗的养殖方法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珍珠斑小苗的养殖方法?
投喂:珍珠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 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 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 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珍珠斑鱼养殖过程?
、饲喂: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 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 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 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2、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
3、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 率。
4、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和做好预防鱼病工作。
珍珠斑苗培养技术?
1、饲喂:珍珠斑苗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2、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 3、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4、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和做好预防鱼病工作。
金鱼苗饲养密度?
饲养金鱼密度与鱼缸的大小有直接的关联,一定的容积内,要根据金鱼的大小相应的减少金鱼的数量。否则就会导致鱼缸容积小密度大,造成金鱼缺氧死亡。
一般在长 6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的长方形玻璃水槽中,放养6厘米左右的小金鱼最好不要超过4对。在大号圆形鱼缸中,放养6厘米左右的小金鱼最好不超过2对,或者3-4厘米长的小金鱼不超过3对。在水深25—30厘米的水泥池里,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2—3龄的体长在12—13厘米的成鱼,不超过3—4对为好。如果是娇贵的珍珠鱼、水泡眼或四龄以上的老鱼,则放养密度更要稀一点。一般15—16厘米以上的老鱼,每平方米水面养2对为好。水深为30厘米左右的水泥池,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2—3厘米的幼鱼30—40对:5—6厘米的幼鱼10对左右:9—10厘米的幼鱼3对左右,以上金鱼放养密度参考,而且还需根据条件、品种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
珍珠鱼喜欢吃什么?
鱼苗最好使用丰年虾幼虫或者水*,因为这两种活体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增强鱼苗体质,尤其是丰年虾幼虫,孵化方便,刚刚孵化出来带有卵黄,并且它是用盐水孵化的,也没有任何寄生虫,所以丰年虾一直广受养鱼人喜爱,我通常是孵化出来以后直接冷冻,这样可以很好的保存它的营养价值,每次需要喂鱼的时候就拿出来解冻,非常方便。
珍珠金鱼什么时候开始胖?
珍珠鱼一般经过10个月的生长,体长可达6厘米以上,达到性成熟年龄。可选择胸部变红,腹鳍变长,而且体态健壮、体色鲜艳的雄鱼作亲鱼。在繁殖期间,雄鱼有非常显著的第二特征,它的个体比雌鱼大,而雌鱼必须挑选腹部明显膨大的个体。另外,最好选择体长7~8厘米的二龄鱼,其繁殖成功率最高,而体长超过10厘米的个体已过了青春期,繁殖成功率反而降低。繁殖前先把雌雄鱼分开饲养半个月以上,用水蚤等活饵饲养。
深水珍珠鳖可以和小鱼一起养吗?
一般情况下,甲鱼和小鱼不能一起混养,但如果是甲鱼幼苗或者是体型较大的鱼,则可以考虑混养在一起。
甲鱼是一种水生杂食动物,喜欢摄食动物性饵料。在幼年时期,主要以水生昆虫、水蚯蚓、蝌蚪、小虾等为食,但长大之后,以田螺类,蛤蜊等软体动物、小鱼、小虾以及动物尸体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