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鱼百科给各位分享金鱼孵化怎么预防霉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防止水霉病(如何防止水霉病发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防止水霉病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平时注意消毒,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放养密度,尽量不用受伤的鱼作为亲鱼。
(2)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克/米3生石灰或20克/米3漂白粉消毒。
(3)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用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水溶液等,受伤严重时则须肌肉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千克鱼,或用五倍子煎汁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2~3毫克/升。【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进行及早治疗才有一定疗效。应用食盐和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400克/米3有一定效果。
鱼缸中的水霉菌怎样消灭
1.病鱼数量少可局部操作的话,可以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mg/L聚维酮碘溶液,或2mg/L的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
2.或用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
3.或内服抗菌药物(如磺胺类),防治细菌激发感染;
4.市面上常见其他的防治水霉病渔药种类;
5.注意消毒剂使用时的天气状况,非热带鱼,升温时温度不要超过30摄氏度,28摄氏度为最佳。
拓展资料:
水霉菌是澡状菌纲中的水生菌,是一种鱼类养殖的常见疾病,它不仅具有广泛的地域性,而且还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季鱼种投放阶段。由于鱼种操作及运输造成鱼体损伤,感染水霉菌所致,是一种典型的病毒性鱼病,对渔业生产危害较大。
水霉菌一般由内外两种不同形式的丝状菌丝组成。内菌丝分枝纤细繁多,蔓延在植物之内,像高等植物的根一样,有吸收养料的功能;外菌丝分枝较少而粗壮触生基物之外,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着生在鱼类体表和鱼卵上的水霉菌的种类比较多,其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因种类不同略有差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霉菌
我养的金鱼老是时间不长身上长粘膜后就死了,求预防及治疗办法。
不知道是哪种,自己对照吧!
白点病(又名小瓜虫病)
[发病原因]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症状] 每当小瓜虫的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尾鳍或鳃瓣表皮后,这种虫就以鱼的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组织坏死,形成白色囊孢(即肉眼所见的鱼体出现的许多小白点),故名白点病。严峻时,病鱼表现为体表覆盖白色黏液层,体色暗淡,少光泽,懒于游动,腹鳍不畅,单独滞浮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停食少便,鱼体消瘦,呼吸受阻,最后密布白点而死亡。
[发病季节] 一般发生在12月至翌年6月间,水温在14—25℃时,为小瓜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也是此病的好发季节。而水温在10℃以下或高于28℃以上时,则小瓜虫幼虫发育停止或逐步死亡。
[防治方法]
(1)换水时应注意温差过大,致使鱼体“感冒”,让病虫乘虚侵害鱼体。
(2)充分利用小瓜虫在24小时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这一弱点,豢养金鱼的水,应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后再使用。这是预防小瓜虫病最好的方法之一。
(3)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05—0.1克硝酸亚汞比例进行全池(缸)倾泻或者当水温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亚汞,将病鱼浴洗 0.5一l小时右右,然后用等温新水过洗,再放回消毒过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绿水后静养。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亚汞毒性大,应慎用。尤其小金鱼对药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鱼弱,故药液浓度要适当降低,浸洗时间要适当缩短。
(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红汞(即医用红药水)0.5—1毫升,浴洗病鱼5—15分钟。如果是成色,则可间接用红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过洗,再放入干净新水中豢养,也可按l立方米水体(即l000千克)倾泻3—5(克)毫升红汞使池(缸)水浓度为3—5毫克/升。隔2—3天后视病情状况,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疗一次,然后换入干净新水(嫩绿水)豢养,同时延长日照时间,适当提高水温、停食、增氧,可获得满意疗效。
(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放在太阳下晒,将水温提高至30℃时,在鱼的周身搽擦一次红汞,再经新水过洗后捞人干净等温嫩绿水中豢养、停食、晒阳1周后更换新水即见痊愈。
(6)在水温20—26℃范畴内,每立方米水体(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绿溶液浴洗病鱼2小时,能够杀死小瓜虫,对金鱼也比较安全。
白头白嘴病/白云病
白头白嘴病:其病原体是粘液球菌。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发生溃疡,并呈现乳白色,病鱼摄食困难。防治方法:选用一克呋喃唑酮,溶于十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涂抹在伤口处。
白云病:是由寄生在鱼体上的口丝虫或鞭毛虫、斜管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体表各处附有一层白色的薄雾状物质,这是寄生虫迅速繁殖、**寄生处的上皮细胞所引起的皮肤分泌物增加的结果。
防治方法:用1∶50000的高锰酸钾液浸浴病鱼,每次10--30分钟。当水温较低诱发白云病时,可用2%--2.5%食盐水浸洗病鱼15分钟后,再放回清水中,反复进行。严峻病例可用1%食盐水浸洗1小时。孔雀石绿也可
表皮增生症
表皮增生症
[发病原因] 主要由于皮肤上皮细胞受病毒感染引起的。
[症状] 病鱼患处的上皮细胞异型增殖,局部呈乳白色,并显著地增厚,形成白色衣样。
[发病季节] 一般在春季、黄霉季节及晚秋多见。
[防治方法] 目前对此病毒的防治方法尚在探讨研究之中。使用红霉素全池倾泻,比例为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注:药量还要视鱼体大小、水温、病情、季节等条件加减),有一定效果。
一般鱼类均有一种通明的分泌黏液,这种分泌物对鱼体本身是起到了保护做用,它可减少对鱼的侵袭。
但当金鱼局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初期时,它的分泌物往往也会增加的。特别是一些头部有发达肉瘤的金鱼在肉瘤间隙中,容易产生一种白色分泌物,有的较稀薄,有的像厚脓样,这种现象往往多见于早春和秋季鱼病好发季节。一旦发觉上述情况,就要进一步检查患处有无炎症和寄生虫害,以便对症下药。
豢养过程中往往在金鱼肉瘤间隙中,会出现有白色乳状物,有的金鱼豢养前辈称这种白色乳状物为“发头”。这种白色乳状物的产生没有传染性,用棉签悄然一擦或一压挤就能够擦去,然后涂上一点红汞就好了。
为此,当你看到鱼体上有白色乳状物时,特别是头部肉瘤间隙中的白色黏状物,应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炎症,结合观察鱼的活动,食欲和鱼便能否正常等情况,不要草率用药。如果没有什么病变,鱼的活动、食欲和鱼便均属正常,则只需用点红汞涂擦几次就会好的。千万别盲目用药,尤其有毒性的药物,更要慎用。
金鱼下蛋了要怎样去护理才能让下的蛋孵出小金鱼出来呢?
金鱼产卵后及时将附着鱼卵的鱼巢捞出以免吞食,将其放入盛有晾晒过的与原缸水温一致的容器内,24小时后未受精的鱼卵会变成乳白色,及时剔除以免败坏水质。
金鱼卵孵化的时间长短是随着水温的高低而变化的。 一般从鱼卵产下到孵出小鱼需要3—7天,如果平均水温为15—20℃时,则孵化的天数为5—7天;平均水温为20℃时,4—5天就能孵出小鱼;平均水温为20—25℃时,只需2—3天就可以了。总之,水温越低,孵化时间越长。
孵化池中水的pH,要求在7.5左右,最好不超过8,最低不低于7.2。要特别注意孵化池内的水要保持有足够的溶氧量,有条件的话,应安置增氧泵,但是,增氧的强度宜缓、弱。不宜过强,以免池(缸)中水的翻动过大,影响鱼卵及鱼苗的发育。
扩展资料:金鱼的繁殖技巧:
(1)通过选择1-2龄雄鱼和2-4龄雌鱼的新雄老雌亲鱼,采取雌雄分养的方式,合理放养密度,加强高蛋白饲料和动植物性饵料的投喂,保持合适的水温,充足的光照以及维持清新的水质环境,同时加强亲鱼疾病的预防等措施,强化亲鱼产前培育,有利于提高金鱼怀卵量。
(2)在繁殖过程中,采取雌雄比为1:1~3的雄鱼多于雌鱼的配比组合及尽可能的采取远缘交配法,可以提高金鱼受精率;同时选择晴朗的天气,合适的鱼巢,采取冲水**等方式可以提高金鱼产卵量。
(3)采用金鱼自然繁殖方法操作最为简便,在大批量的繁殖生产中容易实施,并能避免亲鱼因人工繁殖而受伤,大大降低亲鱼产后死亡率。人工繁殖方法相对复杂,工作量较大,但产卵量比自然繁殖明显增多。
在人工繁殖的三种人工授精方式中,湿法授精方式能最大程度的减轻亲鱼受伤程度,受精率较高,而人工雌核发育受精率相对较低,现阶段人工雌核发育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但其得到的后代能很好的获得遗传母本的优良性状,具有较高的纯度,发展前景很好。
我的金鱼卵长毛了是怎么回事呀?
鱼卵长毛有二个原因。
第一,未受精。未受精也会粘在水草上的。
第二,水质不干净,鱼卵受霉菌感染了。。。才长白毛的。。
如果你的鱼卵只是极个别的长白毛,,,如果你的水质干净的话。你可以不用管它。或是你用牙签,弄下来。。。
如果大面积长白毛。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把缸消毒。准备繁殖下一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