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题(公务员考试题为什么那么奇葩)

国家公务员考试一般考哪些内容?

公务员考试分为国考、省考,选调生考试,公务员遴选。下面笔者逐个介绍:

一、国考

国考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2月10号左右,招考范围为全国。考试的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部分岗位还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都是选择题,题数大概为130道,每年上下会有所浮动。考试的题型主要是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和判断推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尤其是常识题,真可谓是上下五千年,既有古老的历史又有时政热点,属实让人难以全面掌握,一般都是放在行测考试中最后做。

《申论》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是120分钟,每年题数不定,大致都在5至6道大题目。考试的题目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公务员考试题

【答案】B。

【解析】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找关系。甲说“所有人都没有坚持”与乙说“有人坚持了一个月”为矛盾关系。丙说“¬乙或¬丁”与丁说“¬丁”为包容关系,且“丁的话→丙的话”。看其余。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两真两假”的真假限定,可知:甲、乙中必有一真一假,丙、丁中也有一真一假。

根据包容关系的特性“一真前假,一假后真”,得出丁说的是假话,丙说的是真话,即丁坚持了一个月,乙没有坚持一个月,所以乙说的真话,故乙、丙说的是真话。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技巧:

我们来讲解一下真假推理中的包容关系,包容关系指的当题干中的一个论断成立能够推出另一个论断也成立时,那么这两个论断就构成包容关系,具有推理关系,包容关系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组:所有(不)→某个(不)→有的(不),A且B→A(B)→A或B。

如果存在包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一真一假,包容关系的真假特性就是前假后真,位于箭头前的命题一定是假的,位于箭头后的命题一定是真的,包容关系大多会与矛盾关系结合在一起考查,并且题目当中一般是两真两假。

公务员考试试题类型

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有行测和申论两科,公安岗位的笔试还有专业科目的考试,也就是公安专业科目。以非公安岗位的公务员省考为例,总成绩=《行测》*30%+《申论》*30%+笔试加分+面试成绩*40%。

一、笔试

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五个板块。备考时可以按照不同板块依次学习,其中,常识判断板块的性价比最低,数量关系部分的题目最难,学会了可以提分,剩下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是必须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的。题量: 120至130题。考试时间: 120分钟。

2、申论:

申论是分级分类考试,按照省市县级、乡镇级、行政执法类进行分级分类命制试题。具体题型有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贯彻执行题、提出对策题和申发论述题。题量:5至6道题,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面试

省考面试主要特点是分级分类,会根据省市县、乡镇、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不同岗位特点进行针对性命题。面试形式有结构化和无领导小组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