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如何 用 针灸 穴位 治疗 , 用 什么 穴位 治疗

我来瞎侃几句,不要往心里去,也不要传播,这个社会太可怕。救人无功,犯之必杀,恩中招怨!

针灸理论中,应该是没有阴虚和阳虚的概念的,你这问题不好做答。但可以用中医理论作答。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针灸与中医是同一层次的医学,针灸不属于中医范畴。阴虚阳虚属中医术语,故可用中医作答,但中医基本上不做穴位方面的治疗。

所以,你这问题有点让人犯难!

肝肾两脏,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即肝病无补属热症,需泻肝火,胆火,补金克木,补土生水,再补水生木,循序渐进。肾病十有八九属阳虚,命门相火不足,需生水涵木。

凡此寒、虚证,灸疗效果好于针刺效果。建议以下几六,但需专业方法调理。且非一日之功。

即补肾泻肝方法调理。穴位也不晓得准不准,咳咳。

涌泉,太溪..复溜.三阴交,足三里,命门,关元,中脘,以补法;太冲,临泣,太渊,曲池,二间,以泻法,先泻后补,先补后泻,辩证施之。

并釆用俞募之法,即打通肝肾之俞募之穴,京门期门肝俞肾俞。

吃饭了,不吹了!

扎针灸的时候,扎准穴位请说出三种以上的感觉?

酸,麻,胀,重,轻快,闪电,通透,舒服,感觉因人,因病,因针感而异

重视针感传导方向。

针刺感应的传导放散,是由经络循行及穴位性能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内关、少海清热安神,针感向下;中府、列缺调肺利气,都向末梢放散。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合谷能升能散,手法正确,针感可到肩(骨禺)yu,甚至到头颈;曲池走而不守,针感也可向上。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里和胃止痛补气,针感向下可到第二足趾;委中清热利湿定痛,感应向下可至足跟;阳陵泉镇痉熄风止痛,针感也向下至外踝。足之三阴,从足走胸腹,血海调血清血,主治血症,针感向上;三阴交助运安神,祛风化湿,疏调下焦,清理一切血症,针感可放散到腹股沟。但这些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改变针尖迎随方向,调整手法,也可使放散路线得到改变。例如内关穴大都向末梢放散,但若和公孙配合,主治胃心胸之症,运用催气手法,重压下方,并用迎而夺之的方法,可使针感传向肘臂,立即产生嗳气,缓解心胸疼痛有奇效。

重视循经远道取穴。

这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理论。如咽干声嘶,取双太溪用阴刺法,效果甚好;急性扁桃体炎针合谷、少商较有效;胁痛取阳陵泉;胸闷欲吐泻内关、太冲,由于手阳明经在面部的路线呈交叉,故口眼(口呙)斜取合谷,左针右、右针左;牙痛取合谷,内庭均能治疗。但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临床上一般认为下齿痛用合谷,上齿痛用内庭。然而杨氏认为手阳明大肠经的有穴路线主要循行于上齿,而足阳明经的有穴路线都循行于下齿部;所以上牙痛取合谷、下牙痛用庭,效果更好;但不论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当治疗时必须令患者先咬紧牙关,再进行针刺,效果更为显著。

重视以痛为输。

十二经筋是随着十二经脉分布的,它循行于体表而不入内脏,其发病症状也偏于从方面。杨上善说:“经脉是阴阳气之所资,邪入肌腠,袭筋为病,不能精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穴”。杨氏在临床上对于经筋之病,常用“以痛为输”的方法来治疗。如网球肘疼痛较为顽固,在检查时可发现肱骨外上髁有一压痛拒按处,应在该点上施以较强的恢刺或合谷刺,以泄其邪,配以艾灸温针

临床上应多询问患者感受,有目的的培养针感,气感,熟能生巧,别无其他

中医中针灸穴位治病管用吗?怎么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

根据被针灸过经历,认为针刺所谓穴位既不止痛更不治病,对某些迷信的人可能有些心理作用吧。对于灸的作用,那就向现在的烤电差不多,只是灸的热量更集中,效果可能好一些。肚子着凉了很不舒服,灸一会不舒服的感觉就缓解了,如果用热水袋效果是一样的,古人没有热水袋更没有电热水袋无法长时间保存热量,所以灸就很方便。至于是拿什么做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别弄得乌烟瘴气的中了毒气,最好是放点香料闻着舒服。治病就免了吧。有很多病在针灸的心理作用下慢慢的会好起来。有病还是去医院检查,确诊,再决定如何治疗,还得听医生的治疗方案,毕竟病人不懂医学。珍惜生命,离那些古老的传说远一点,毕竟古代的医学不发达。

口干舌裂该怎么治疗?如果针灸,要扎哪个穴位?

口干舌裂是上火的表现,扎针无效,用一小把艾草加二两花椒一起热水泡脚,上面的火就把拉下来了,非常有效。

针灸上说,一个穴位透另一个外穴位,“透”是什么意思?

这个透意思就是两个相邻的穴位,可以一根针扎到,比如内关穴和外关穴,

这两个穴位就可以从内关穴透到外关穴,相反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