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中脘、下脘的各自功用是什么?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下脘: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泄泻,饮食不化,水肿,胃下垂等。
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本穴具有较强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功效,临床常与足三里配合治疗饮食不化、呕吐;与足三里、四缝、商丘配合治疗小儿疳积;还具有治疗“腹部坚硬癖块、脉厥厥动”(《太平圣惠方》)之功能;并能消散六腑寒气腹痛,治疗不嗜饮食,水谷不化,日渐羸瘦等症状。
扩展资料: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参考资料:下脘百度百科中脘百度百科上脘百度百科穴位百度百科
中脘穴位在哪儿
中脘穴 Zhōng wǎn xué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如下图:
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
01
中脘穴位的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从肚脐向上4寸的位置。
02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1、美容养颜
按摩中脘穴可以美容护肤,延缓皮肤的衰老。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疏通人体阳明脉,使脸部看起来更加红润,气色也会更加健康,所以说大家应该坚持去按摩中脘才行。
03
2、促进消化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胃炎,加强胃动力,治疗胃胀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食导滞、疏肝养胃,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对我们肠胃健康很有好处。
04
治疗肠胃炎症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拉肚子,急性肠胃炎,缓解腹部疼痛。
05
4、消除脸部水肿、眼袋
脾胃功能较差者,脸部易出现水肿的现象,一个人长期消化不良也会容易出现眼袋,这是因为人体胃经的起始点就位于眼部以下,因此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除眼袋及脸部水肿。
上脘中脘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位置如图。上脘穴归属任脉,有缓解腹胀、消化不良、打嗝、呕吐等作用。
中脘穴属于“任脉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作用。
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3横指)。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
长期刺激本穴位,对反胃、呕吐等胃肠道系统等症均具有良好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中脘 天枢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这些是具体什么部位?
1、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2、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3、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4、关元: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5、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扩展资料:
气海穴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很多妇科疾病也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气海穴出克养生保健以外,对于是人体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暖穴道。
经常按摩气海穴能够强壮体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可能。父母如果经常给孩子按摩这个位置,能够促进孩子身体更加健康的发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脘
百度百科-天枢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
百度百科-气海穴
百度百科-关元穴 (人体穴位)
百度百科-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