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茅台酒[茅台独产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中国的传统特产酒。],谁人不知,它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名酒中的名酒了;说到**,谁人不晓,没有**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繁荣富强了吧,**与茅台酒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1935年6月16日,**不战而占领了仁怀县[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1788.1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60.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73万人;非农业人口5.59万人。]城和茅台渡口。**将士有幸享用了历史悠久的茅台酒。早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而扬名天下[扬名天下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上的网络小说,作者是天下の唯我。]。但是,解放后,茅台酒定为国酒,却是因**长征路过茅台,曾以茅台酒解乏、治伤,茅台酒支援了**,加之品质上乘,为所钟爱。80年代以后,许多老**在所写的回忆录中,对茅台酒仍然记忆犹新。
聂荣臻元帅回忆:“在茅台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举世闻名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jǔ shì wén míng,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七·杂艺》。]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同志叫警卫员去买些来尝尝。酒刚买来,敌机就来轰炸。于是,我们又赶紧转移。”
成访吾将军回忆到:“茅台镇[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是茅台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和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人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和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曾三将军回忆:“在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吗?,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较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耿飚将军回忆:“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的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当年**为了体现军中平等,把军阀军队里有贬低或者等级含义的称呼都用“员”表示,长官就变成“指挥员”,当兵的称为“战斗员”,伙夫就称为“炊事员”,马夫、猪倌称为“饲养员”,还有“警卫员”、“卫生员”等等,号称八大员。]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组织品尝,不会喝的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
杨成武将军回忆到:“奉命转移到茅台镇,着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喝足了瘾,不会喝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舒舒筋骨。”
萧劲光将军回忆:“茅台镇很小,茅台酒却驰名中外。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的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芳香甘甜,沁人心肺[沁人心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qìn rén xīn fèi,意思是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在路上擦脚解乏。”
当时,国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污蔑**在茅台酒的酿酒池里洗脚。时任国民参议员的黄炎培[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先生,嘲笑国民*反动派的无知,挥笔写下一首《茅台酒》:
喧传有客过茅台,
酿酒池里洗脚来。
是真是假吾不管,
天寒且饮三两杯。
1945年,应的邀请,黄炎培等人去延安访问。他把这首诗抄给、和陈毅看,受到大家赞扬。解放以后,黄炎培先生担任了**人民委员,政务院副。1952年,黄炎培先生来到南京,上海市市长陈毅前去会晤,并设宴款待。席间,饮茅台酒。陈毅提起旧话,赞佩黄先生当年仗义执言,难能可贵,退席成诗两首:
金陵重逢饮茅台,
万里长征洗脚来。
深谢诗章传韵事,
雪压江南饮几杯。
金陵重逢饮茅台,
为有嘉宾冒雪来。
服务人民数十载,
共祝胜利饮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