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什么是百科全书:

概述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著作。

历史上科学文化成就的总结性著述。

知识总汇之书。

百科全书的发展:

起源于古希腊。

古代百科全书:公元5世纪前的百科全书。

中世纪百科全书:公元5世纪以后至18世纪初的百科全书。

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中叶以后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在中国:

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热潮中传入。现代百科全书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百科全书体系基本形成。

百科全书的分类:

综合性百科全书 专业性百科全书 国家与地区性百科全书 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1978年开始编纂,1993年出齐。全书74卷(正文73卷,总索引1卷),总条目77859条,总字数1.2亿多。

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和领域。

编排方法:第1版采用分类与字顺相结合的方法——全书按学科或知识门类分类分卷,同一卷别内的条目按条头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特点:对有关中国的内容作了比较充分、权威的反映;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

百科全书的正文由条目组成(百科全书的内容简介)-风君小屋帮我吧

《百科全书》内容?

百科全书是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 。百科全书在规模和内容上均超过其他类型的工具书。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其完备性在于它几乎包容了各种工具书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百科全书是知识的总汇,是一切知识门类广泛的概述性著作。是否有一部优秀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扩展资料:

百科全书的分类:

1、综合性书

综合性百科全书选收各时代已有的各门类知识。前期多采取分类编排法,而分类体系则依编纂者而不同。

16~17世纪受词典编纂法影响,出现按字母顺序编排的百科全书,德国的《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两种格局的代表,前者始终严守一种将知识整体分解为十分狭小的条目的体制;后者新版的「便捷参见索引」(简编)也带有某些布罗克豪斯型的因素,但全书以大条目的「详编」为主体。

2、地区性书

国家与地区性百科全书出现於19世纪末,内容局限於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情况,如《南非百科全书》(1961),《澳大利亚百科全书》(1958),《新西兰百科全书》(1966),《墨西哥百科全书》(1966 ),《阿根廷大百科全书》(1956~1964),《罗马尼亚百科全书》(1938~1943),《波兰百科全书》(1916~1920),《加拿大百科全书》(1957~1958)。

3、百科词典

百科词典于17~18世纪开始盛行,是介于传统的百科全书与词典之间的工具书,早期代表作是英国哈利斯的《技术词典》(1704)。

此外,有些百科全书,如《大英百科全书》,以印刷和电子两种版本发行,电子版本以光碟产品或网路服务方式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科全书

现代百科全书在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百科全书的条目包括标题、正文内容和图表等。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中,条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应该便于检索,有学者认为条目应该都是独立的主题,应以方便读者的检索为准则。另外,条目的主题应该是客观形成的,而不是人为拟定的。例如海湾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狗的神话”则是人为拟定的主题。

条目的命名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难界定“新型”的划分。

百科全书条目的选择有一些共通性的原则:

独立主体原则:主体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就像我们去一个公司办事,我们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称、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门。

客观形成原则:这个主题应该是人们在了解,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形成,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为拟定的。如创世神话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神话题材类型,但是狗的神话就是一个人为概括的主题。因此缺少公认的规范性和确定性。

单一主题原则:如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主题,应该分设。

准确性原则:条目的名称应该准确的表明条目的主题。

通用性原则:应该使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名称

名词性原则:条目名称应该是名词性的,静止的。如“解放海南岛”应该改成“海南岛战役”。

简要性原则:如使用唐诗,而不用唐代诗歌。

非研究原则:百科全书不是研究论文

非应用原则:百科全书不是为了指导具体的应用

(注:以上内容主要参考文献2)

百科全书的分类结构以及不断更新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在线或断线的电脑格式。最近几年,大多数主要的百科全书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电子化。基于磁盘(特别是CD-ROM)的出版物拥有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同时,电子百科全书还可以包含各种传统媒体无法承载的多媒体格式,例如动画、音像或视像。概念有关联的文章之间的相互动态链接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线的百科全书则拥有动态的优点:新的信息几乎可以立即被呈现,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什么叫百科全书?

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英文 encyclopedia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词义为”一切知识尽在其中”;中文”百科全书”一词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其完备性在于它几乎包容了各种工具书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起源与发展 百科全书起源于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全面概括和分类整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初的《尔雅》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最早渊源。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被认为是中国类书之始。中国古代的类书虽然是百科全书性质的文献,但它只限于对各科现有资料的汇集,一直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西方百科全书曾经历了 3个发展时期:①古代百科全书。古希腊、罗马的百科全书起源于教育,编排上采取原始的知识分类,由单个的编者完成。古罗马学者瓦洛编的《学科要义》 (9卷)和公元 1世纪老普里尼编的《自然史》(37卷)是这一时期百科全书的代表作。②中世纪百科全书。5~16世纪的百科全书, 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神学和宗教统治的影响,大多是修道院供神职人员学习的课本;在编排方法上仍以”自由七艺”为基础的原始分类为主。具有代表性的百科全书著作有:伊西多尔编纂的《词源学》(20卷)和文岑编著的《大宝鉴》(80卷)。中世纪后期(16~18世纪)百科全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受F.培根的分类法的影响,科学分类逐渐成为百科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二是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知识猛增,教科书式的百科全书已不能满足迅速查检知识的需要,百科全书开始受到词典编排方法的影响,逐渐由分类编排向字母顺序编排过渡。J.J.霍夫曼于1677年出版的《百科词典》是这一转变初期的代表作,并首开为百科全书编制索引的先例。③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百科全书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西方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以他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在1751~1772年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正篇17卷,图篇11卷),它标志着现代百科全书的诞生,并为百科全书带来了两个新的特征:一是强调百科全书的启蒙作用,即以现代真正的科学知识启偏见愚昧之蒙;二是突出百科全书的检索功能,即工具书的作用,接受了词典的字母顺序编排法。18~20世纪,英、德、法、意、苏、日等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一批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中国也从1980年开始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种类 现代百科全书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专业的读者需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综合性百科全书。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供广泛的读者查检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按照读者的文化程度可再区分为高级成年人百科全书、普及的学生百科全书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前一类常为多卷本的大部头书,人们习惯称之为”大百科全书”,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②专业性百科全书。选收某一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但选收范围宽狭悬殊。宽者如美国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和《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狭者如《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百科全书》。专题性百科全书,如苏联的《奥林匹克百科全书》,也属这一系列。③地域性百科全书。就选收内容而言也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但仅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知识,如《亚洲百科全书》、《南斯拉夫百科全书》、《伦敦百科全书》等。④百科词典。是兼具百科全书与词典性质的工具书,但仅收各科专业词汇并作简要解释,不收一般语词。

各种系列的百科全书按规模均可区分为大型、中小型和单卷本。20卷以上称为大型百科全书,20卷以下的为中小型百科全书,单卷本又称案头百科全书。

结构 百科全书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条目为主体,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①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寻检单元。编纂者根据工具书检索性要求,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解,即进行百科全书的框架设计,从而得到大小不同的知识主题。把这些主题按一定体例规范撰写成文,便是百科全书的条目。现代综合性大型百科全书有几万至十几万个条目。条目之间用参见系统互相联系,交叉而不重复,衔接而无疏漏。条目一般由条头、释文(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参考书目组成。②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排一般有 3种方式: 全部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即大类分卷)编排。字顺编排法已是现代百科全书的主流;分类编排已较少采用;大类分卷编排法属一种折衷和过渡形式,但其优点是适于读者分卷购置,单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采用此方式编排。③百科全书除主体部分(条目)外,为扩大全书的功能还编有各种附属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单编为一卷)和各种知识性与资料性附录,如大事记和地图集之类。

鉴别与评价 百科全书是大型工具书,被称为”工具书之王”。它种类繁多,适用范围各异,编纂质量也有高低之分,读者和图书馆员必须善于对其进行鉴别和选择。鉴别主要有种类鉴别、功用鉴别、适用程度鉴别、编纂水平鉴别等。评价百科全书编纂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权威性,指全书条目撰编人、编审组织(编委会)、总编辑和出版单位的权威性。②内容的全面、精确、新颖程度,指选收条目广泛全面、没有重大遗漏和过多重复、知识门类比例均衡;提供的知识和事实资料精确;内容在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反映新情况、新进展,不陈旧过时,收有 5年以内的重要事实和材料。③客观性:指在政治、宗教和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倾向性较小。④简明性:指语言精炼,文字流畅易懂。⑤检索性:这是百科全书功能的主要标志,它与条目设置是否合理、条头标引是否规范、检索系统(包括条目编排、参见设置、索引编制)是否精当有关。⑥装帧:指百科全书的开本、版式、印刷、纸张、装订的质量。

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英文 encyclopedia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词义为”一切知识尽在其中”;中文”百科全书”一词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其完备性在于它几乎包容了各种工具书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起源与发展 百科全书起源于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全面概括和分类整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初的《尔雅》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最早渊源。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被认为是中国类书之始。中国古代的类书虽然是百科全书性质的文献,但它只限于对各科现有资料的汇集,一直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西方百科全书曾经历了 3个发展时期:①古代百科全书。古希腊、罗马的百科全书起源于教育,编排上采取原始的知识分类,由单个的编者完成。古罗马学者瓦洛编的《学科要义》 (9卷)和公元 1世纪老普里尼编的《自然史》(37卷)是这一时期百科全书的代表作。②中世纪百科全书。5~16世纪的百科全书, 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神学和宗教统治的影响,大多是修道院供神职人员学习的课本;在编排方法上仍以”自由七艺”为基础的原始分类为主。具有代表性的百科全书著作有:伊西多尔编纂的《词源学》(20卷)和文岑编著的《大宝鉴》(80卷)。中世纪后期(16~18世纪)百科全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受F.培根的分类法的影响,科学分类逐渐成为百科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二是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知识猛增,教科书式的百科全书已不能满足迅速查检知识的需要,百科全书开始受到词典编排方法的影响,逐渐由分类编排向字母顺序编排过渡。J.J.霍夫曼于1677年出版的《百科词典》是这一转变初期的代表作,并首开为百科全书编制索引的先例。③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百科全书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西方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以他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在1751~1772年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正篇17卷,图篇11卷),它标志着现代百科全书的诞生,并为百科全书带来了两个新的特征:一是强调百科全书的启蒙作用,即以现代真正的科学知识启偏见愚昧之蒙;二是突出百科全书的检索功能,即工具书的作用,接受了词典的字母顺序编排法。18~20世纪,英、德、法、意、苏、日等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一批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中国也从1980年开始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种类 现代百科全书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专业的读者需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综合性百科全书。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供广泛的读者查检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按照读者的文化程度可再区分为高级成年人百科全书、普及的学生百科全书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前一类常为多卷本的大部头书,人们习惯称之为”大百科全书”,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②专业性百科全书。选收某一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但选收范围宽狭悬殊。宽者如美国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和《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狭者如《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百科全书》。专题性百科全书,如苏联的《奥林匹克百科全书》,也属这一系列。③地域性百科全书。就选收内容而言也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但仅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知识,如《亚洲百科全书》、《南斯拉夫百科全书》、《伦敦百科全书》等。④百科词典。是兼具百科全书与词典性质的工具书,但仅收各科专业词汇并作简要解释,不收一般语词。

各种系列的百科全书按规模均可区分为大型、中小型和单卷本。20卷以上称为大型百科全书,20卷以下的为中小型百科全书,单卷本又称案头百科全书。

结构 百科全书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条目为主体,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①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寻检单元。编纂者根据工具书检索性要求,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解,即进行百科全书的框架设计,从而得到大小不同的知识主题。把这些主题按一定体例规范撰写成文,便是百科全书的条目。现代综合性大型百科全书有几万至十几万个条目。条目之间用参见系统互相联系,交叉而不重复,衔接而无疏漏。条目一般由条头、释文(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参考书目组成。②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排一般有 3种方式: 全部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即大类分卷)编排。字顺编排法已是现代百科全书的主流;分类编排已较少采用;大类分卷编排法属一种折衷和过渡形式,但其优点是适于读者分卷购置,单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采用此方式编排。③百科全书除主体部分(条目)外,为扩大全书的功能还编有各种附属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单编为一卷)和各种知识性与资料性附录,如大事记和地图集之类。

鉴别与评价 百科全书是大型工具书,被称为”工具书之王”。它种类繁多,适用范围各异,编纂质量也有高低之分,读者和图书馆员必须善于对其进行鉴别和选择。鉴别主要有种类鉴别、功用鉴别、适用程度鉴别、编纂水平鉴别等。评价百科全书编纂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权威性,指全书条目撰编人、编审组织(编委会)、总编辑和出版单位的权威性。②内容的全面、精确、新颖程度,指选收条目广泛全面、没有重大遗漏和过多重复、知识门类比例均衡;提供的知识和事实资料精确;内容在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反映新情况、新进展,不陈旧过时,收有 5年以内的重要事实和材料。③客观性:指在政治、宗教和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倾向性较小。④简明性:指语言精炼,文字流畅易懂。⑤检索性:这是百科全书功能的主要标志,它与条目设置是否合理、条头标引是否规范、检索系统(包括条目编排、参见设置、索引编制)是否精当有关。⑥装帧:指百科全书的开本、版式、印刷、纸张、装订的质量。

百科全书的编排方式

西方现代百科全书大多按字母顺序编排。注重检索功能的话,一般采用小条目的编纂思想。注重百科全书教育功能的则采用大条目的方式。修订的方式有再版制、补卷制、出版年鉴和连续修订制4种。

百科全书中常见的一些编排方式:

字顺编排

分类编排

大类编排,条目按字顺编排 百科全书的条目包括标题、正文内容和图表等。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中,条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应该便于检索,有学者认为条目应该都是独立的主题,应以方便读者的检索为准则。另外,条目的主题应该是客观形成的,而不是人为拟定的。例如海湾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狗的神话”则是人为拟定的主题。

条目的命名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难界定“新型”的划分。 独立主体原则:主体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就像我们去一个公司办事,我们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称、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门。

客观形成原则:这个主题应该是人们在了解,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形成,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为拟定的。如创世神话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神话题材类型,但是狗的神话就是一个人为概括的主题。因此缺少公认的规范性和确定性。

单一主题原则:如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主题,应该分设。

准确性原则:条目的名称应该准确的表明条目的主题。

通用性原则:应该使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名称。

名词性原则:条目名称应该是名词性的,静止的。如“解放海南岛”应该改成“海南岛战役”。

简要性原则:如使用唐诗,而不用唐代诗歌。

非研究原则:百科全书不是研究论文。

非应用原则:百科全书不是为了指导具体的应用。

(注:以上内容主要参考文献2)

百科全书的分类结构以及不断更新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在线或断线的电脑格式。最近几年,大多数主要的百科全书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电子化。基于磁盘(特别是CD-ROM)的出版物拥有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同时,电子百科全书还可以包含各种传统媒体无法承载的多媒体格式,例如动画、音像或视像。概念有关联的文章之间的相互动态链接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线的百科全书则拥有动态的优点:新的信息几乎可以立即被呈现,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求名词解释: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对人类过去积累的全部知识或某一类知识的书面摘要。

“百科全书”通常是指一大套书。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自希腊语εγκύκλιος(拉丁字母:enkyklios)和παιδεία(paideia)。 “enkyklios”意为“循环的,周期性,平常的”,而“paideia”则指“教育”。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在抄录过程中谬传为新拉丁语词 “encyclopaedia”,随后又进入英语,最先记载于1531年。在新拉丁语中该词被选中作为一本覆盖各科知识的参考著作的书名。在英国最早见于 1644年。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定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但也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帮助系统求知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

《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定义为“按辞典形式编排,系统概述人类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分综合性与专业性两类。综合性百科全书收集各知识领域的名词、熟语、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无所不包,是知识的宝库。但不收录词语,故不同于语文辞典。”

百科全书可以是综合性的,包含所有领域的相关内容(例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是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也可以是专科的百科全书(例如医学或哲学百科全书)。也有一些从某种特定文化或国家观点来讨论广泛议题的百科全书,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

历史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朝初年的《尔雅》,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

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是最早的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中国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书体。民国时的著名学者李煜瀛是最早进行西方百科全书研究,将这一书体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关于百科全书的名称,他在《世界学典书例答问》中说:“四十年前煜首译‘encyclopedia’为‘百科类典’,后中国因受《四库全书》命名的影响,改译为‘百科全书’。近二世纪专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颇多,在中文有‘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等。文学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复系以‘百科’二字,终觉不甚妥当。且‘全书’二字,在中文易与‘四库全书’之丛书式的全书相混,不足表示其为另一书体,故煜后又改译为‘学典’。 ‘学典’,即拉丁文‘encyclop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讲的学术环绕在内’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学术在内一呈显知识世界且多系按辞典次序排列的书,每用此词以构成其书名,于是此词成为书体之一种。”

早期的百科全书作品

狄德罗等人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型的作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但直到16世纪的西方,才开始出现“百科全书”这个名词。最早将“百科全书”用于书名的,是德国人斯卡利斯(Paul Scalich)。

古代的许多作家(像亚里士多德等)都曾经试图全面地记录人类的所有知识。但是,约翰·哈里斯才认为是第一个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早时却十分朴素:从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恐怕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书要数法国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由达兰贝尔和狄德罗编写,并于1772年完成,共28卷,71, 818条条目,2,885张插图。

体例

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可以由一个人全部编辑完成。但是到了现代,由于知识大爆炸,一个人或几个人已经不可能完成一部规模浩大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样就需要制定体例,确定编纂的准则,以解决众多编纂者之间的矛盾。(维基百科也有自己的编纂准则,请参看wikipedia:工具。)

百科全书的体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条目名称设计、条目编写提纲、撰稿人书写格式、配图要求、外文书写和翻译规则、成书格式等。其中《苏联百科全书》是现有百科全书中体例最为详尽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编写体例周详而细致,十分全面,总共折合汉字有20万字上下。例如医学大类下分疾病条目、病理学条目、治疗方法条目、药物类条目、药剂类条目、医疗器械条目、疗养地条目、医疗机械条目、医学职业条目等。

百科全书与其他工具书的区别

百科全书不同于词典等其他的工具书。词典等是对词语条目进行释义,而百科全书是对条目作知识的介绍。因此百科全书比其他工具书使用更多的图像来辅助知识的介绍。而且百科全书对条目的阐释也比其他工具书详细,经常需要分成许多的小标题。

百科全书的种类

大百科全书(20卷以上)

小百科全书

百科词典

综合性百科全书:主要以非专业读者为对象

专业性百科全书

编排方式

西方现代百科全书大多按字母顺序编排。注重检索功能的话,一般采用小条目的编纂思想。注重百科全书教育功能的则采用大条目的方式。修订的方式有再版制、补卷制、出版年鉴和连续修订制4种 。

百科全书中常见的一些编排方式:

字顺编排

分类编排

大类编排,条目按字顺编排

百科全书的条目

百科全书的条目包括标题、正文内容和图表等。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中,条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应该便于检索,有学者认为条目应该都是独立的主题,应以方便读者的检索为准则。另外,条目的主题应该是客观形成的,而不是人为拟定的。例如海湾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狗的神话”则是人为拟定的主题。

条目的命名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难界定“新型”的划分。

百科全书条目的选择有一些共通性的原则:

独立主体原则:主体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就像我们去一个公司办事,我们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称、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门。

客观形成原则:这个主题应该是人们在了解,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形成,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为拟定的。如创世神话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神话题材类型,但是狗的神话就是一个人为概括的主题。因此缺少公认的规范性和确定性。

单一主题原则:如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主题,应该分设。

准确性原则:条目的名称应该准确的表明条目的主题

通用性原则:应该使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名称

名词性原则:条目名称应该是名词性的,静止的。如“解放海南岛”应该改成“海南岛战役”

简要性原则:如使用唐诗,而不用唐代诗歌。

非研究原则:百科全书不是研究论文

非应用原则:百科全书不是为了指导具体的应用

(注:以上内容主要参考文献2)

百科全书的分类结构以及不断更新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在线或断线的电脑格式。最近几年,大多数主要的百科全书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电子化。基于磁盘(特别是 CD-ROM)的出版物拥有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同时,电子百科全书还可以包含各种传统媒体无法承载的多媒体格式,例如动画、音像或视像。概念有关联的文章之间的相互动态链接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线的百科全书则拥有动态的优点:新的信息几乎可以立即被呈现,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参见: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目前,常见的网络版百科全书有下列几个

名称 地址

英语

大英百科全书

哥伦比亚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网

自由辞典

加拿大百科全书

微软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

中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线

中华百科全书

智慧藏百科全书

知识在线

中文维基百科

英文:encyclo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