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基础必背诵歌诀,中医穴位歌诀
提起中医最基础必背歌诀,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最好记最实用的中药歌诀,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医必背歌诀有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医必背的歌诀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医穴位歌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最基础必背歌诀
内容来自用户:艾蓬轩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十六郄穴歌
郗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郗,小肠养老列;
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是。巧记十二经络最好的方法。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中药千年经验顺口溜。
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三天可以全背完中药的记忆法。
经穴个数
手太阴肺个十一,
大肠二十脾二一,400味中药思维导图。
胃经四五肾二七,
三焦二三胆二四。
小肠一九膀六七,
心包与心个数九,
中医必背的歌诀有哪些?
任二十四督二八。
十五络穴歌老中医的顺口溜太绝了。
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
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脾胃详。
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络肾膀飞扬。
脾之大络名大包,任络尾翳督长强。
十二背俞穴歌
胸三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十二脏腑的官职口诀。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焉;
中医最基础必背歌诀:最好记最实用的中药歌诀
内容来自用户:魅影方
①发散风寒药1.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3.紫苏辛温,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行气安胎,醒脾止呕良药)4.生姜解,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发汗解表,利水消肿。6.荆芥辛温,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消疮。5.防风辛甘,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可用。7.羌活辛温,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头痛更适。8.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9.细辛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鼻窍能通。10.苍耳子温,宣痹止痛,发散风寒,鼻窍亦通。11.辛夷性温,发散风寒,宣通鼻窍,善治鼻渊。12.藁本辛温,祛风散寒,除湿止痛。13.葱白辛温,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散结。②发散风热药1.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牛蒡苦寒,宣肺祛痰,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消肿。3.蝉蜕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疏散风热,息风止痉。4.桑叶苦寒,风热疏散,清肺润燥,明目清肝。平抑肝阳,凉血止血。5.辛甘,风热疏散,清热解,明目清肝。6.蔓荆子苦,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7.柴胡辛苦,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阳截疟。8.升麻解表,透疹力强,清热解,升阳举陷。9.葛根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生津止渴。10.浮萍辛寒,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11.淡豆豉苦,
以上就是与中医穴位歌诀相关内容,是关于最好记最实用的中药歌诀的分享。看完中医最基础必背歌诀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学习中医,我们首先要记忆的是中医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也是学习中医的关键。那我们怎么去记忆呢?下面由我给你带来关于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口诀1
牢记中医“四、五、六、七、八”:
“四”: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中药药性四气指寒、热、温、凉。
“五”:中医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为心、肝、脾、肺、肾;中药药性的五味,辛、甘、酸、苦、咸。
“六”: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
“七”: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八”: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中医治疗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注:(1)五脏之脏多指实质性脏器,六腑之腑多指空腔脏器,注意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2)六种气候表现,如果发生太过或不及,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就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这种能使人致病的反常气候叫做六淫。风为阳邪。
(3)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口诀2
1.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3.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4.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5.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6.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7.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8.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9.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0.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记忆中医服药时间的方法
服药时间
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消食药宜饭后服用。无论饭前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缓下剂,宜在睡前服用;截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药;涩精止遗药,宜在晚间服用。一般汤药多宜温服。
中医内科速记口诀(歌诀)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二十、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二十一、呃逆,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二十三、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二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二十六、胁痛: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二十七、黄疸: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湿四脾柴
二十八、积聚,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二十九、鼓胀,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结调。
三十、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三十一、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三十二、中风: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解语
三十三、痉证,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虚痰,刚葛柔括蒌桂枝。
三十四、疟疾,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三十五、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
三十六、淋证.淋热八石苇劳比,沉䃼蓟柏膏清淋。
三十七、癃闭: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三十八、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三十九、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四十、痹证: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
四十一、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四十二、内伤发热: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四十三、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中医入门必背口诀是什么?
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把脉的意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老中医珍藏的28句口诀
老中医珍藏的28句口诀如下: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中医必背歌诀有什么?
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茇;
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
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
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
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
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
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呕逆;
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
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
灵砂定心脏之怔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