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养生经络

头部是指人体脖子(颈椎)以上的所有器官。头部按摩经络是常用的养生 方法 ,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头部养生经络图,学会如何给头部养生!

头部养生经络穴位图

按摩头部九宫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顽固性头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

头部九穴位置:一宫风府穴在头颈后,用手指自头上方顺头后正中线往下摸到凹陷处即是。五宫百会穴是头顶最高点,在两个耳尖连线的中点。九宫神庭穴在前额上方、头正中线入发际半指(指拇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直上四指处。四宫(头左前额)和二宫(右前额)叫左右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半指处,或五指并拢成梅花指、将拇指对着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指凹处),上面的中指尖处即是本穴。三宫和七宫叫左右承灵穴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或神庭与头维之中点往头后约四指处。八宫和六宫是左右风池穴,在风府两侧大筋外凹处、与风府平行。

一宫: 风府穴:督脉。行气活血开窍。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督脉。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督脉。活血止痛,安神养脑。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胃经。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及七宫:承灵穴。胆经。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简要按摩法:晚11时至上午11时由一宫开始按一二三到九的顺序按摩,其余时间由九宫开始到一宫的顺序按摩。按摩次数是凡单数(13579宫)是9的倍数,要顺时针旋转,2468宫是6的倍数逆时针转(按摩哪时想着在那挂着一块表),九个穴位按摩后,再在一宫处加按9次,最后在五宫(百会)处双手叠压顺转36次、逆转24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

按摩手法:五指并拢成梅花指,这样按摩面积较大、很容易按摩到穴位上,要稍微用力、但不可用蛮力、有账、痛、酸、麻感为好。

五、注意事项:自我按摩要每天坚持两次。头有外伤或皮肤病及幼儿不宜按摩。为他人按摩效果极为明显。

眼部经络养生九宫按摩法

按摩眼部九宫的作用:以眼球为中心进行“米”字型按摩可激活眼睛周围(四面八方)的组织细胞、打通相关经络、促使眼部血液循环畅通,坚持每日两次按摩,可有效的预防眼部的多种疾患;长期坚持按摩眼部穴位对已患的眼病可起到缓解及部分治疗作用。按摩后感觉眼睛明亮,可明显的消除眼睛的疲劳。

眼部穴位(及6、8、9按摩点)及防治眼病的机理:

1、鱼腰:经外奇穴,眉毛中点。主治:角膜翳,结膜炎,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2、四白:胃经,目正视、瞳孔直下一指,颧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3、睛明 :膀胱经,内眼角。主治: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视神经萎缩。

4、瞳子髎:胆经,外眼角。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5、攒竹:膀胱经,眉毛内端。主治:视物不清,角膜白斑,流泪,口眼歪斜。

6、按摩点: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7、丝竹空:三焦经,眉毛外端。主治:目眩,目赤,结膜炎。

8、按摩点: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9、按摩点:眼球(阿是穴)。

说明:以上穴位及按摩点是按照按摩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以左眼为例,先按摩(米)字型的正的(十)字:1上端、2下端、3左端、4右端。再按交叉的(十)字:5左上、6右下、7右上、8左下。最后转眼球9是(米)字的中心。

按摩方法:

1、按摩由1至8时要同时用双手适当力度轻揉按压双眼并按顺序按摩。

2、按摩1至8时要分别用双手的食指(或中指)按摩。

3、按摩1(鱼腰)、按摩2(四白)、按摩3(内眼角)、按摩4(外眼角)、按摩5(内眉梢)、按摩6(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按摩7(眉梢外端)、按摩8(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时都要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按住两眼的穴位(或按摩点)并同时对着先向内转揉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按摩9(眼球)时不是用双手手指按摩,而是要同时旋转双眼球、先向左旋转36次再向右旋转24次。按摩完之后用双手掌干洗脸9次(双手掌经鼻翼两侧由下到上经前额再向下),同法双手掌经双耳前由外向内干洗脸6次,最后由内向外用双手搓上额(脑门)6次。

头部养生经络相关 文章 :

1. 最快速打通经络的方法

2. 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3. 24节气经络养生法

4. 拍打经络穴位养生保健法

5. 人体十二经络养生的方法

6. 人体经络与养生

头部经络图解大全(头部经络图)-风君小屋帮我吧

头部九条经络是哪九条

头部九条经络分别是: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明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足痒膀胱经。

头部的经络主要有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总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和任脉和督脉。头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是嘴。

扩展资料:

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皆上会于头部,而且头部上还汇集了众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经脉联系在一起,起到了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

系统组成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互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 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经络

头部经络有哪些?

头部的经络有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等。

“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胃,胆)均循行过头。额头,面部为大肠,胃;侧头为三焦,胆;后头,颈肩部为膀胱,小肠。

头部的正中线走的是督脉;督脉的两侧分别是膀胱经和胆经。两个耳尖窝走向头顶的督脉,交汇点教百会穴。百会穴是诸阳之汇,人体的督脉、膀胱经、肝经都在这里交汇,所有的阳气都聚集在此。胆经从外眼角沿着两侧走到足的第四脚趾。

扩展资料:

系统组成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互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 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