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杯矢量图集,中国有多少世界第一?
中国从新中国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业化历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凭借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终在短短70年内就建立了一个全世界最为齐全,先进程度也名列前茅的强大军工体系。我们的坦克工业从无到有,最终诞生了99式这样的陆战之王,航空工业也是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了歼20、运20、武直10等一大批明星装备,单兵武器从小米加步枪,到如今各类步机枪、单兵装具,几乎无所不包。撇开坦克、飞机这些传统老式武器,也不谈激光、电磁武器这些过于科幻的装备,真要说我们在顶尖实战武器领域有哪些第一,非以下几项莫属。
▲朱日和阅兵
中程弹道导弹荣登榜首
我国的弹道导弹事业是从五十年代开始起步的,比美苏都要晚十年以上,不过美苏在1987年签订了《中导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不能再研制生产和保有射程500到5500公里以内的中程弹道导弹,由此限制住了两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我国当时并没有被拉入该条约(美苏当时不屑于和我们玩),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三十年黄金发展期。如今我国在洲际导弹领域虽然已经追上了世界主流水平,东风41和巨浪2性能也不错,但是仍然算不上世界顶尖,而中程弹道导弹利用这段黄金时间,已经和美苏拉开了代差,虽然美俄于去年先后退出中导条约,然而想要追上中国速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中导条约中明令销毁的美国潘兴2导弹,末端精度30米,当时世界最强
美军退出中导条约的最主要借口之一就是想要拉中国签署该条约,因为他们最为忌惮的就是航母杀手系列东风21D和东风26,二者射程覆盖1500到4500公里,几乎囊括了整个西太平洋,也就是在这一区域内的美军航母都在我们的打击范围之内。导弹打航母说起来简单挺简单,找到航母发动攻击就可以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有完整的空天侦查系统对航母进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还要求导弹的精度必须控制在30米之内,并且必须安装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具备末端机动识别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随便一样都是妥妥黑科技。苏联当年也曾搞过类似的武器,但是由于精度不高,只能加装核弹头提高杀伤半径,和我们的技术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东风21D
其次当然是大名鼎鼎的东风17高超音速中程导弹,东风17虽然射程在1500公里左右,但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程弹道导弹,而且它也并不是用来攻击水面舰艇的,而是为了打击美军东亚军事基地的各类关键地面目标,诸如雷达站、机场、港口、发电站等等。在这些地方往往都覆盖有多层防空拦截网络,因此东风17不仅要求精度高,并且还要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东风17采用东风15的弹体加新式乘波体弹头,不仅速度可以高达10马赫以上,还能在再入大气层后进行水漂式无规则高速飞行,美军纵使有海基标准3和陆基爱国者3,也对东风17无能为力,这样一款大杀器,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武器能够匹敌。
▲东风17
远火,舍我其谁?
远程火箭炮是陆军对地火力打击的中坚力量之一,它不仅拥有比身管火炮更远的射程和精度,也拥有前所未有的火力打击密度,短时间内释放成千上万枚钢雨,被人誉为方格终结器。美军由于碾压全球的空中实力,在80年代服役了M270之后,就放弃了在远火领域的研究,而俄罗斯因为缺钱缺人,直到现在还是在用苏联的龙卷风系列。我们继承了苏联的大炮兵主义,既有强大的火力需求,也多金,所以远火实力自然也就突飞猛进,稳稳杀进世界第一。
▲M270履带式远火,已于2011年停产
我军目前自用版的03式远火与美俄的差距并不大,因为这本身其实就是苏联龙卷风的改良版,最大射程150公里,采用简易惯性制导装置,内部进行了自动化信息化改进,与美国的M270相比各有千秋。03式远火采用普通火箭弹时的射程和精度都比后者高,但是M270胜在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能装火箭弹,还能搭配战术导弹,并且装填速度更快。真正让我们登顶世界的其实是各类白菜化的外贸版远火,诸如AR3和卫士2D,射程都超过了200公里,也采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内部完全智能化全自动操作,并且还能发射战术导弹,轮式载具机动能力超过了M270的履带式底盘。
▲卫士2D远火
去年举行的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中亮相的PHL19-1式远火是AR3的自用升级版,其可以根据作战需求灵活更换不同口径发射管,执行不同强度的火力打击任务。使用10管300毫米火箭管时,完全可以替代03式远火进行150公里内的火力覆盖,当使用8管370毫米发射管发射增程火箭弹时,射程超过200公里,精度可达10米之内,能够部分取代武装直升机的作用,而使用双管750毫米发射管时,发射的火龙战术导弹射程达500公里以上,完全能替换目前的东风11近程地对地战术导弹。一炮多用,机动灵活,射程足以抵达高强度武装冲突的战役纵深,关键还不算贵,这玩意儿不说自己世界第一都没人信。
▲PHL191式远火
无人机,怎么能少了我?
刚刚停火的纳卡冲突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战争残酷程度却比延续近10年的叙利亚内战更加残酷。阿塞拜疆大规模使用土耳其和以色列提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24小时盘旋在亚美尼亚军队上空,只要一有破绽,马上一发精确制导炸弹飞过去,瞬间就能报销一个班的士兵。无人机犹如战争幽灵一般,让战场无时无刻都充满了危险,由于人员都躲在后方远程操作,在取得巨大战果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了己方有生力量的损失,这不就是未来战争的预演?
▲阿塞拜疆TB2无人机攻击亚美尼亚军队
不过土耳其的TB2无人机其实也就是小学生水平,有效作战半径只有150公里,最大挂载75公斤,激光制导炸弹射程只有5公里,连美国已经退役的捕食者水平都达不到。我国翼龙2曾经在利比亚吊打过TB2无人机,但是翼龙2也只是我们目前的中级水准而已。刚刚结束的南昌航空展上,最新的翼龙10察打一体无人机十分抢眼,航程4500公里,挂载重量超过1吨,由于安装了国产新型光电和雷达侦查设备,其可以搭配包括对地、钻地、反坦克、反舰等七种不同类型导弹,最大射程达50公里,综合性能超过了美国最强的MQ9死神无人机。
▲土耳其TB2无人机,这不就是个大型航模?
▲翼龙10,这才是察打一体无人机
但是翼龙10在种花家也不是最强,毕竟我们还有一大堆飞翼布局的隐身无人机。美国现在最先进的MQ25黄貂鱼无人机也采用飞翼隐身布局,但只是一架无人加油机而已,而准备替代有人战斗机的X47B却因为某些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而流产了。我们现在不仅有攻击11隐身无人攻击机,还有无侦8临近太空侦查无人机,能够不需要人工控制自主完成一定的作战任务,智能化程度不输MQ25,但实战化程度却远超美国同行。这么多大国重器,你不点个赞吗?
▲无侦8,这才是无人机未来啊
30矢量发动机性能如何?
五代战机衡量最被大家公认的技术标准就是包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飞行、隐身性和超感知能力”四大技术标准,其中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飞行都直接和战机所装备的发动机性能好坏有直接关系。其中美国F22装备的F119发动机是现阶段普遍公认技术最先进的军用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就是因为该发动机是全球首款推重比达到10一级的战机用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而且为了实现隐身能力,该发动机还特意装备了天生雷达隐身性能出色的二元矢量喷口来增强F22的后向雷达隐身能力。当然一直作为仅次于美国航空技术发展的俄罗斯,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不光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五代战机,同时在军用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领域也在不断齐头并进,比如俄留里卡设计局为俄五代战机研发代号“产品30”的新一代军用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被誉为俄未来几年追赶美国航空技术的先行者,并且在为数不多的俄罗斯新闻报道中还是可以看出该代号“产品30”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相比之前的AI-31系列有很大改进,特别是在纸面数据上提升很大。首先从该发动机的纸面数据来说,其和F22隐身战机装备的F119发动机一样都已达到五代机要求的10一级的推重比,同时提高了涡轮前温度和改进了涵道设计,使得该新型发动机军用推力达到11吨,加力推力高达18吨,在纸面数据上远远领先F22战机装备的F119发动机推力值。这也就是代表着装备该发动机的五代战机同样和F22隐身战机一样可以实现不开加力状态下超音速巡航能力,且因为其军用推力相比F22装备的F119军用推力更大一些,所以也就代表着在忽略其他外在条件干扰下,其超音速巡航速度比F22更快。同样也因为发动机的推力更大后,其油耗和作战航程都会有一个显著提升。其次在隐身设计方面,产品30发动机为了降低发动机喷口的红外特征和雷达反射强度,首先采用了点火效率更高的等离子点火系统,同时改进了喷油嘴使得发动机燃烧室内部燃烧效率更高,避免了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状况下出现空气流量和喷油量不匹配,而发生富氧或富油燃烧导致红外特征增强的风险;再一个产品发动机采用了礼炮航空公司设计研发新一代“三元矢量喷嘴”,该矢量喷口采用了多菱角不规则鳞片设计,使得发动机在不增强战机后向雷达波反射面积的前提下,保证了任意方向偏转获得显著矢量推进,继而显著提升战机超机动飞行的优势。同时其很有可能是全球首款“采用可变涵道比”的军用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意味着该发动机不光能够根据飞行速度变化随时调节外涵道的空气流量以改变发动机推力大小,同时在油耗和工作寿命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要知道可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可是美国当前正在为“下一代战机研发的发动机技术标准”。
按照俄罗斯官方公布的“产品30”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进展来看,现阶段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装机试飞阶段,也就代表着离该机真正装备服役的时间已经不远了。同时也因为其全球首先采用了更先进的“可变涵道比”技术后,未来该发动机的装备服役不仅使得俄罗斯在军用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领域反超美国外,也使得装备该发动机的俄制战机战斗力更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更大。
20装配涡扇?
真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疾恶如仇的想把歼20上的鸭翼给去了。难道这个鸭翼跟你有仇吗?
隐不隐身,靠的是雷达检测,不是靠的眼睛!雷达波反射不反射,靠的是材料以及隐身的设计。
难道f22的水平尾翼就比歼20鸭翼隐身了?装到前面就不隐身,装到后面就隐身?这是什么思维逻辑?
有大推力矢量发动机固然好。但是大推力发动机并不是解决飞机的全部机动性能。否则为什么不把飞机直接设计成一个铅笔那样,岂不是机动性又好又隐身?
去掉鸭翼有什么好处呢?机动性高了?还是隐身强了?说白了,就是更像f22了,对不?沈飞的fc31最新改进版来了,没有鸭翼,没有腹鳍,是不是这样就能打败f22了?秒杀歼20了?😹拭目以待。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一种弱者心态。中国现在该有的都有了,该弄明白的,也都弄得差不多了。我们差的其实就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间。
科学技术永远是以数据来说话。不是靠脑子想一想,眼睛看一看,来解决问题的。
中国有世界上最顶级的超级计算机。
有世界上最顶级的超级风洞。
我们恰恰不缺隐身设计的模拟计算。所以不管歼20上面的鸭翼,还是歼20下面的腹鳍,都不至于影响到歼20总体的隐身效果。都是对飞机机动性能最好的补充。
其实歼20在机翼各个边条细节设计都非常的仔细。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机翼边条边缘,都有一圈有别于主翼材料颜色的复合材料的拼接痕迹。这些有可能就是处理飞机机翼边条雷达反射的,而那两个腹鳍整体的颜色,都跟机翼外圈颜色一致,说明这个腹鳍整体就是一个符合透过材料!根本就不存在雷达反射的问题。
这种设计既解决了飞机气动边缘空气动力学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雷达波反射的问题。(复合材料后面有特殊的雷达隐身设计。)
所以目前来看:如果歼20的作战任务使命不变。不管它换什么样的先进发动机。他是不可能更改它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除非,歼20的作战使命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出了一款类似苏34一样的远程歼击轰炸机。那么它就会对机动性能做出一些妥协,对其他性能有特殊的需求,才会改变他的机体设计,才可能去掉鸭翼。但是这个时候他肯定就不叫歼2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