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

姑侄关系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李旦的第三个孩子。所以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说起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这姑侄俩还曾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但在权力面前,最终分道扬镳。

话说唐朝的女性真的与众不同,看皇室公主们的表现就知道了。想当年李渊起兵时,他的女儿平阳公主就有不俗的表现,接着有一代贤后长孙皇后,还有前卫叛逆的高阳公主,唐朝男人她只爱和尚,与辩机演绎了一段禁忌之恋。

别以为这就完了,大唐女性怎么能绕过武则天,她直接让唐朝断篇儿,咋的,不服气啊,不服不行,李唐子孙哪个敢大喘气,我就送你上西天,我连自己的儿子女儿都不放过,早已超越了良心的管辖范围,我的身上只有一个字:狠!

不过也不用担心,武则天最终还是把江山还给了李唐子孙。李显复位后,女人们更热闹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在李显的执政生涯中,还不只三个女人,除了韦氏、上官婉儿和女儿安乐公主之外,必须得算上大唐赫赫有名的女政治家太平公主。

在这四个女人当中,除了上官婉儿实力不允许,其她三位都怀揣着当女皇的野心,做梦都想当女皇。安乐公主曾想要李显把她立为“皇太女”,但李显思想可没那么前卫。韦氏为了当女皇,甚至亲自上阵把夫君都毒杀了,当然这是野史的结论。

正当韦氏在做着女皇的春秋大梦时,太平公主也坐不住了,面对李唐江山再次失去姓名的风险,李隆基横空出世了,与姑姑联手发动唐隆政变,将韦氏集团一举歼灭,扶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这下总算安心了吧,怎么可能?太平公主的女皇之路才走了一大半,怎么能停下呢!那么,太平距离女皇究竟有多远?这就要看对手了,如果对手是个菜鸟,那皇位就唾手可得,反之,则难度加倍。

那么对手是谁呢?没错就是杨贵妃她老公唐玄宗李隆基,当然,那会儿杨贵妃还没出生,李隆基也只是个太子,那么太平公主怎么和唐玄宗又扛上了呢?

当然是权力之争,李隆基凭借着唐隆政变的功劳,一举登上了太子之位。对于这一点,太平公主也是默认的。但是为什么又反悔了呢?

因为她原先是这么打算的,唐隆政变时,李隆基也不过是个二十六岁的年轻后生,还是老三,身份并不占优。再说搞政变,那幕后全权策划者负责人都是她太平公主一人,小李子只不过是冲锋陷阵而已。

等到政变成功后,先拥立那个没有功劳的哥哥李旦当皇帝,立个没有正经名分的三郎当太子,里外里都是弱弱组合。退一万步,就算李旦死了,李隆基上位当了皇帝,但只要她还活着,这个侄子恐怕也得乖乖听她的话。

但事后,她发现李隆基这个小子不简单啊,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双面间谍上官婉儿给杀了,话说这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瓜葛并不少,也算是太平公主的人,但是李隆基处治她的时候,连问都没问就暗下杀手,只能说明他居心叵测。在唐隆政变时,就把太平列入了自己的黑名单。

所以,太平公主不能忍下去了,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啊,她首先就让李旦给上官婉儿平反,其次还大肆地祭奠自己同党,正式与李隆基进入斗法阶段。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他之所得到太子之位,当然靠得是实力。但说到实力,太平公主也毫不示弱,好像谁没实力似的。

她先后嫁过两个老公,一个比一个强悍,前夫是父亲李治亲点的河东大族薛绍,二任是母亲武则天“精心”挑选的武氏家族武攸暨,两任丈夫都育有子女,太平公主带着她的儿子们向李隆基开火了。

当然,要想办事,没钱也是不行的,太平公主也不缺钱。她首次获封就达到了一千二百户,之后又加到三千户,神龙政变后,又加到了五千户,可谓是妥妥的富婆。

说人脉,太平也不缺,好歹也是参加过政治斗争的老行家,她可是在武则天的魔掌中成长起来的,在武周一朝一直得宠,特别在圣历二年之后,她参政的程度日益加深,比起自己的两个哥哥李显、李旦,她的政治经验更加丰富,也更有权势。因此,才有了她先后参与的神龙政变、唐隆政变。

在政治经验方面,太平公主远比后起之秀李隆基要丰富的多。但是有一点,不能和李隆基相比,那就是比狠。李隆基所处的境遇颇有李世民当年的影子,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同是争皇位,关键就在于谁先占得先机,也就是谁动作快。

等等,我们好像忘记了一个人,请问时任皇帝的李旦是干什么?哦,他呀,就是个摆设,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两人联手办大事的时候,根本没告诉他,事后把他拉出来垫背的。

李旦的一生,活着就是个笑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位。当年武则天立他当皇帝,当了三年把天下让给了母亲;后来唐中宗当了皇帝,让他当皇太弟,也是等于让他做接班人,他也推辞了;唐隆政变后,要不是太平公主出面,那天下也不是他的。最后也没逃脱让位给儿子的命运,这是后话。

所以,李旦表面是个皇帝,实际起得是杠杆的作用,两边各挂着一个人,一边是太平公主,一边是儿子李隆基。他们都凭着政变有功,事后掌握了巨大的权力。

每每李旦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敢自己做决定,每次宰相奏事,他必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第二句便是“与三郎议否?”,如果宰相说都请示过了,他们两位都点头了,这时李旦才签字。

时间久了,不仅李旦不自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不舒服。于是两人的斗法更激烈了,尽快出个结果,才是正事。

太平公主率先抛出了“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言论,把舆论风先扇起来。随后,她严密地监控着李隆基的私生活,一旦发现太子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立马报告给睿宗李旦,以此加深李旦对这个儿子的坏印象。

这还不算完,太平办事,那得把弓拉满,在朝堂之上,她还得发动大臣,依靠“群众”的力量,让大臣们一有空就督促一下李旦,麻溜地把太子给废了。

当然李旦虽然是个摆设,但这个摆设是有法律效力的,所以为了加快李旦做出决定废黜李隆基这个太子的步法,她还时不时地对哥哥实施恐吓。

怎么恐吓呢?她派了一拨大臣在睿宗面前造谣,告诉李旦说,朝廷里的人大部分都倾向于太子,言外之意就是,李隆基随时有可能要抢班夺权,给李旦造成一个假象。如果真要抢权,他的处境是难以预测的。

此外,她还请了术士去游说睿宗,术士不是能掐会算嘛,号称可以预知未来。在《资治通鉴》中就有载,术士告诉睿宗“五日之内当有急兵入宫!”,意思是让睿宗要早做打算,免得到时陷入逼宫的境地。

可想而知,李隆基在当时的压力是非比寻常的,身边有太平公主的人,朝廷里也有太平公主的人,睿宗整天被太平公主洗脑,那么李隆基该怎么办呢?

放心,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论心机绝不比太平公主少。对于太平公主抛过来的招数,他就见招拆招吧。

太平不是监视他的言行吗?他就严于律己,管理好自己的私生活,反正那时也没有杨贵妃,日日君王可早朝。太平能在朝中培植羽翼,那么李隆基也可以做到。太平让大臣鼓动李旦废黜太子,他就让一批大臣公开反驳太平公主的诽谤。

闹到不可开交时,两位人气大臣姚元之(姚崇)和宋璟都主动找睿宗谈话,主张把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安置于东都。两位重臣认为,朝廷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关键就是太平公主从中插手。只要太平公主离开政治中心长安,到东都洛阳居住,让他们远离是非之地,朝廷也就安生了。

景云元年三月,唐睿宗果然把太平公主打发出了长安,不过地点变成了蒲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睿宗心念,在一母同胞中,只剩下太平公主一个妹妹了,他怎么也不忍心把她放到东都洛阳,蒲州至少离长安不远,至少还有再见的机会。

太平公主离开了长安,太子李隆基也开始了监国工作,这下总算太平了吧,天下太不太平,还得问问太平公主同不同意,她会善罢甘休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走之前,她直接去找了李隆基,声色俱厉的质问李隆基,你调唆你的心腹大臣,把牵绊你的两个哥哥赶出长安也就罢了,竟然连我也不过,要知道当年如果没有我,你也不会有今天!人不能总干过河拆桥的事吧!

事情发展到正面扛这个地步,李隆基也怕了。他真的怕犯了众怒,把太平公主给惹恼了,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毕竟太平公主是几朝元老,又是皇族领袖,又深得睿宗信任。如果她和其他兄弟,再联手大臣,一起对付他怎么办?

于是,李隆基只好背信弃义了,他说,他和两位大臣毫无瓜葛,而且还上奏李旦,说他们挑拨离间,请李旦对他们处以极刑!李隆基够狠啊,连为他说话的人都不放过。

睿宗一看李隆基的举动,便心知肚明,知道他这是在自保啊,于是将姚宋两人贬到了地方做刺史。同时,还有他的另一个心腹刘幽求也从宰相的位置被赶了下来。

李隆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太平公主看到太子让步了,于是自己也乖乖到蒲州去了。那么最后的赢家是谁呢?

本着对大唐江山负责的态度,避免儿子与妹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李旦又放大招了,他又要让位了,这次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

但是,李隆基却固辞了,当然太平公主也没闲着,最终这次让位不了了之,而太平公主稍微折腾一下,自己就从蒲州又回到了长安,这下又有好戏看了。

太平公主一回到长安,就加紧活动起来。她又派术士到睿宗面前说,天象不好,出现了慧星,这是除旧布新的气象啊,意思是提醒他太子又有新动作了。

没想到睿宗这次干脆将计就计,接过了术士的预测,真的打算把大位传给了儿子了,这让太平公主太打脸了,真正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

太平公主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睿宗的脸一会红一会白呢?看来她还是小看这个哥哥了。到头来,还是逃不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套路。不能,她绝不能让他得逞!

于是,就在李隆基登位在即,她又去找睿宗了。他说,哥啊,你儿子都当皇帝了,我也是扶持你上当上皇帝的人,总不能把我的功劳给抹杀了吧。

睿宗一听,心软了,没有这个妹妹也没有他的今天,于是,按她的要求,帮她在朝中安排了一批人,两个是他的男宠:崔湜和卢藏用,这两人颜值、身材和才气都不缺。还有几个重要的大臣被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比如萧至忠、窦怀贞。

太平公主打得算盘是,就算你李隆基当了皇帝,我也要把你架空了。但是她也太小看小李子了,你太平会的,人家隆基兄也都会。

拉拢人才谁不会啊,李隆基身边不乏足智多谋的精英,比如姚崇、宋璟、张说,但那会儿这些不是被贬到地方去了嘛,没关系,依隆基兄的人品,自然有人来帮他,这个人就是王琚。

王琚给李隆基分析了一下形势,要想一统天下,自己说了算,迟早得把太平公主拿下。还有一位与他有同样想法的人,就是刘幽求。他不是从宰相位置赶下来了吗?早已对太平公主心有不满,也起了政变之心。

但要想发动政变,必须要有军队支持,正好李隆基也有这样的人才。这个人就是羽林将军张暐(wěi)。于是,刘幽求找到张暐,说太平公主弄权,处处压制他们这些皇帝的亲信,不如搞一场政变,把太平公主除掉算了。

两人一拍即合,不过张暐是个大嘴巴,喝了酒就把这事给说露嘴了,导致他和刘幽求两人差点被杀,在李隆基的求情下,才被改判流放,打发到了南方边疆。

形势对李隆基越来越不利了,本来身边人才就少,还不断在削弱。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此时,太上皇李旦叫他去巡视边疆,这对他来说好比晴天霹雳。一旦离开京城,恐怕政局更加变幻莫测,被废更是分分钟的事儿,

怎么办?就在这危急时刻,先天元年(712年)六月,他收到了老部下张说从洛阳捎来的一件礼物,什么东西呢?一把寒光凛凛的仪刀,意思再明确不过了。

就在太平公主高兴之余,李旦又犹豫了,他又下令让李隆基推迟巡边至八月。这下给了李隆基喘息的机会,他迅速组织起了一场政变,而且时间不能迟于八月。

但是形势并不利于李隆基,论谋臣,论军队都不占优势,怎么办?这时他身边还有一个牛人,就是王毛仲。他跟禁军中的万骑将士是发小,私交甚好,由他负责拉拢万骑的事情,最后搞了三百人。

就在李隆基紧锣密鼓地张罗着政变时,太平公主也在准备发动政变,时间定在七月四日。这个情报是怎么到了李隆基手里的,无人知晓。

总之,李隆基得知此情报后,将政变提前。他和王毛仲、王琚等人率领三百名万骑进入武德殿,先杀了追随太平公主的两个羽林军将军。随后进入朝堂之上,把太平公主扶持的几个宰相也杀了。

就这么从北到南一路杀将过去,李旦闻讯,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很快被李隆基派的人软禁了起来。

李隆基政变的针对性很强,首先剪除了太平公主的羽翼,又软禁了李旦,一下子就控制住了局势,太平公主的势力基本处于一盘散沙,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就是如此了。

所以,他控制住局势后,并没有急于抓捕姑姑太平公主,而是让她跑了。太平公主逃到终南山的一座寺庙里住了几天,然后又回去了,她终于明白,她的时代结束了。

公元713年八月,太平公主被赐白绫三尺,长叹一声,悬梁自尽,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享年不到五十岁。

随着太平公主的陨落,一扫李隆基的阴霾,大唐终于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坐等开元盛世和杨贵妃的到来。

为什么太平公主在和侄儿李隆基争夺权力时失败了?

1.太平公主为人处世有她妈武则天的霸道派头,这让李唐王室的旧臣们很是厌恶。

不管她策动武力政变是否属实,但她撺掇皇帝---自己的四哥李旦要废黜李隆基的太子的职位已是司马昭之心路 人皆知;长袖善舞的太平公主既有强硬的手腕,又有八面玲珑的方法,在与李隆基争权夺势的对抗 中已经占了上风,当时的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其门下,她自己的三位儿子已经尽皆封王,皇帝面对任何朝臣的问题先都要先征询她的意见;其实际权益甚至已经超越了皇帝。

而李隆基在太平的运筹帷幄下,即将要去巡边,局势对太平公主是有利的,正是如此,太平公主更加肆无忌惮,一定要置自己侄儿的政治生命于死地。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对李唐怀有感情的朝臣们对太平有了怨恨之意。

2.李隆基低调行事,让太平大意了。

而发动过唐隆政变的李隆基就不一样了,尽管姑妈太平公主是自己坐皇位的最大威胁,他是要想尽办法除掉她的,但李隆基除对宋憬等心腹有过暗示,却并没有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与姑妈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他依然加紧在暗中进行活动,以生发太平的麻痹情绪。

太平公主就败在她太大意了,他忽略了与自己策划过唐隆政变的李隆基是一等一的权谋高手,在关键的时候,让李隆基抢先了一步,掌握了主动权。

3.当时天下百姓的思想比较正统,坚决拥护李唐王室的势力。

太平公主代表的是武则天时期武周王朝的旧势力,而李隆基代表的是有生命力的少壮派,武周旧势力退出政治舞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太平公主对权力有浓厚的兴趣,致死也不会交出所有的权力,她还有她妈武则天的志向,也想过把当女皇的瘾;她不知道天下百姓是绝对不允许武周势力复辟的。

从武周时期起,聪明的太平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对四哥有了拥立之功后,更加膨胀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为搞掉侄儿李隆基的太子职务,她先说李隆基并不是李旦的嫡长子,继承大统不合法,又在太子身边安插眼线抓他的把柄;这已经让李隆基如芒在背了。随后还罢免了支持李隆基的宰相韦安石,这做得太过分了!

4.李隆基棋高一筹,收揽了天下的人心。

风华正茂的李隆自然不是吃素的人,他不动声色,暗中授意宋璟姚崇秘密向李旦进言,要李旦将李宪和李守礼外放,这是釜底抽薪的招式,这两人正是太平公主的太子后备人选;李隆基想让太平公主去洛阳,而李旦不想让太平公主离开。对政治并没有兴趣了的李旦说:我一个姐和三个哥哥都死了,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妹妹了,我不忍心把她外放到洛阳呢。李旦是担忧李隆基和兄弟之间搞出类似喋血玄武门事迹,手足相残的事来。

而太平公主得知以上事实后勃然大怒,竟然当面责问李隆基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知道在当时,李隆基是太子啊!当人们看到太平的的实际权力已经超越了太子,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太平忤逆不道的印象,感情的天平自然倾向李隆基。先天政变还没有发生,人心所向就已经明了了。

5.在骨子里,李旦是支持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的

太平公主屡次三番地要求哥哥撤换太子,没有得到响应,就处心积虑地命亲信钦天监负责人向李旦汇报说:天上出了彗星,帝座非常危险,预示着太子要篡夺皇位。李旦是二次上位,以前也当过皇帝,他知道这是妹妹在逼自己对儿子李隆基下手。

但太平公主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四哥李旦也像自己的母亲武则 天一样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作为皇帝的李旦给予的答复是,既然上天如此预兆,我是不敢逆天而行的,我马上传位给太子!这个决定让太平公主始料不及,直接懵逼了。

5.李旦在关键时刻支持自己的儿子,使太平太平公主败北。

太平并不甘心,她相信自己的算无遗策和无往不胜,她相信自己不亚于母亲的纵横捭阖的行政能力,她相信自己苦心孤诣的安排不会付诸东流,而结果是弄巧成拙!

但她还是坚持反对李旦让位,这让李旦很是生气。也许是妹妹的所作所为勾起了李旦对于母亲废黜自己皇位的痛苦记忆,也许是母亲当政时李唐王室流血成河的往事又在李旦头脑中进行了回放,也许是妹妹声色俱厉的态度让李旦的忍让已经到了极限!李旦再也不顾妹妹的情绪了,他表现出异常的果敢坚决,三下五除二,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李旦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李旦这么做挽救了李唐王室的江山社稷,这关键的一招,让太平一败涂地,而李隆基也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大唐的皇帝。

李隆基成功发动政变并诛杀韦后拥父上位,为何却不放过太平公主?

事实上并不是李隆基放不放过太平公主的问题,而是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人,能否实现双赢的问题。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派未灭之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有共同的敌人,因此他们可以合作实现双赢。消灭韦后集团后,他们都可得到自己的利益,李隆基顺利成为太子,其父李旦成为皇帝,而太平公主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他们之间就变成了敌对的双方,且矛盾不可调和。太平公主一直向往成为武则天一样的女人君临天下,而李隆基也急于登位展示自己的治国才能成为一代圣君贤主。两个人的势力在朝中盘根错节,这时候身为皇帝的李旦却成了孤家寡人。实际的权力一部分掌握在李隆基手里,一部分掌握在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手中。两人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拦在李隆基面前的绊脚石并不是身为皇帝的父亲李旦,因为让父亲李旦退位让贤非常容易,而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却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对待她只有杀掉以绝后患,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十分残酷,要么是李隆基被太平公主诛灭,太平公主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或者说直接操纵其兄长李诞。要么就是李隆基消灭太平公主,逼迫李旦退位,自己即位称帝一展雄才,不会有第三种可能。李隆基无法放过太平公主,同样太平公主也无法放过李隆基。因为所谓的放过,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大唐皇权的继承者,在他们两个之中只能选择一个。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曾经是亲密战友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何最后分道扬镳了呢?

唐玄宗李隆基青年时代的夺权过程,人称“中老年妇女杀手” ,这个武则天的孙子先后杀死伯母韦皇后、堂姐安乐公主、昭容上官婉儿、姑姑太平公主等人,将唐朝中叶“妇女主政”的坏毛病用刀剑和鲜血斧正过来,一改高宗时代起“阴盛阳衰”的局面,一并开创了“开元盛世”,对李唐江山的延续是有贡献的。

发生在武则天晚年的“神龙政变”,是名相狄仁杰死前就布好的局,由他举荐的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之际,率领禁军闯宫面圣,杀死面首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显,粉碎了武氏家族的接班梦。此时,武则天与原配唐高宗李治同志还有三个健在的子女:

第一位唐中宗李显,就是被武则天立了又废,她临死前又被翻盘的“庐陵王”;第二位女儿太平公主;第三位相王李旦,也是曾经被母亲立了又废的前皇帝唐睿宗,其第三子“临淄王”正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呼唤之“三郎”就是这么来的。

李显平庸懦弱,在流放期间又多蒙妻子韦氏照顾,所以登基后非常纵容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胡来,而这个韦皇后空虽有效仿婆婆武则天之心,能力却是天壤之别,与武三思勾搭成奸,与上官婉儿联手弄权,将朝堂搞的乱七八糟,为了成为第二个女皇,逼死太子李重俊,毒杀夫君李显,同时准备把小叔子李旦和大姑姐太平公主一勺烩了。

十六岁的李隆基早有准备,与禁军军官们一直交好,在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下发动“唐隆政变”,一举造反成功,砍了韦后和堂妹安乐公主的脑袋,以及掌握宫中权力的唐代知名才女上官婉儿。

“脏唐”若此,李显一门尽没,李旦复位,仍称唐睿宗,“拼命三郎”李隆基因功破格被封为太子;而稍后权力之争,使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立马成了对立面。

这位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也是个喜欢弄权的政治老手,一直以母亲为榜样,觊觎成为下一个女皇。李旦则与其兄李显差不许多,窝囊的一塌糊涂,太平公主自恃拥立有功,大肆干预朝政,而年轻有为的李隆基成为她最大的拌脚石,朝堂上基本就是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两派的争斗,为此太平公主阴谋重立太子,准备将李隆基踢出权力中心、

一起打怪的游戏,怎么可以不带我玩了?姑侄矛盾愈演愈剧,唐睿宗李旦眼见形势危急,干脆下诏太子李隆基监国,自己躲清静去了。三年后不顾太平公主一派的极力反对,禅让皇位与李隆基,称唐玄宗,这次让位使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权力角逐进入白热化,太平公主准备召集人马,把这个不肯顺从自己的侄儿剁了,结果事泄。

唐先天二年,李隆基再次先下手为强,尽杀太平公主重要党羽,史称“先天政变”,并且不顾太上皇李旦的求情,执意赐死姑姑太平公主,终于完成权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