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要知道自己如果气血差、怕冷,进补什么可以调理好?

我想,最好还是先了解下中医中的寒证,了解中医中的气血理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气虚差怕冷该如何进补?

手脚冰凉,属于中医中的寒证吗?

目前,中医关于“寒”的概念,主要是从六气、病因和辩证三个角度加以定义的。

比如《中医大辞典》里就把“寒”定义为——

1.寒,是病因六淫之一,寒是冬令之主气,属阴邪,易伤阳气。人如果被寒气侵入,则可以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的原因之一。

2.寒,还是八纲辩证之八纲之一,从而,寒成为病证的一种基本属性或类型,包括内寒、外寒等症候,而内寒多属于功能不足或衰退的病证之一。

在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里,寒则被定义为——

1.寒者,冷也,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2.寒为冬季得住气,所以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人体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容易感受寒邪。

中医对于寒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伏寒、伤寒、寒毒、寒邪致病等致病特点,以及“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方面。

题主所说的气血差怕冷的冷,不外乎上述几寒。

中医界著名的医生张仲景的《伤寒论》就诞生于东汉末年,由于自然就过于太寒,所以才导致“伤寒”类病变的发生、发展与传变的重要外在因素。

而中医界另外几个派别,像脾胃论、温病学派、雷神学派等都与当时的时代和气候特点密不可分。

而当前有关“寒”的六气研究,多集中于寒冷气候环境对某些疾病发病的影响,而对其基本原理的系统、深入阐发不足,特备是寒气的产生、转化、性质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的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尚有待一步阐明。

中医认为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前提是寒,症状是收引,并不包括非寒所致的收引,这是要注意的。而寒还存在内邪与外邪之分,内寒的产生多由阳气虚所生,阳气虚的根源在于肾阳虚。

说到寒病,还有一种是伏寒,外寒伏藏,至春乃发,变为温病,想来中医胃病学派就是伏寒疾病的延展吧。

但伏寒变为温病还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个是上一个季节的病邪伤正,为下一个季节外邪发病创造条件;第二个就是与寒邪春季温热邪毒侵袭密不可分;第三个就是肾主藏精,主司冬令,冬寒内伏郁久化热比伤肾经,所以伏邪温病以肾精亏损为基础。你看,春夏秋冬三季的手脚冰凉也与冬季之寒密不可分,说白了,夏天的手脚冰凉有可能是冬天的“美丽冻人”导致的。

在中医理论里,症候是人体病理变化本质属性的直接反映,包括了症状和体征;同时,也随着疾病的进程变化,当今寒证候的认知,还涉及了寒证的表里、虚实、真假、错杂等不同方面。

如果一个人手脚冰凉身体怕冷,要是属于表证的话,应属太阳病、卫气病、上焦病。表征多为肌表受邪,并在腠理营卫之间,并没有涉及脏腑。

寒证的真假,则认为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伴随胸胁部灼热,揭衣蹬被;阴寒内盛则表现为身体倦卧,欲衣衣被的状况。但是得热即舒、喜饮热汤之类临证时并不能完全区分实寒虚寒。

既然如此就要来区分寒证之虚实了。《金匮要略》认为干旱虚症多因为寒伤肝阳或肝阳自衰,肝寒寒证的临床表现则多见于喜温喜按等虚寒表现。

至于寒热错杂之经常见到的难治性寒证。《伤寒论》认为寒热错杂症有外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痞证,以及格阳、戴阳等特殊类型。而且上热下寒还可分为上热之热在胸隔、热在脏腑以及下寒的湿寒或虚寒,部位可广及胸腹,也可局限于脾胃。

而寒证,说到体质,包括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多有先后天因素以及寒邪等造成的。

而且,寒证,不但是手脚冰凉那么简单,而且涉及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可以造成多种疾病。而寒证的研究,多集中于内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外科病症等。

气血理论——百病皆属于气

百病皆属于气,此言出于2000年前的《素问》,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根本病机,治百病亦以调气为要。

然后,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中,所以外邪侵袭,总是多先伤其气,后伤其血。

对于内伤病来说,内伤七情,劳倦失宜,都可以直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最易先伤其气。

老话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感情绪的变化导致气的运动失调,从而发为疾病,这是肝气化瘀、肝气化郁、肝气化火的疾病。

中医上说,气属阳,阴属阴,阳无形,而阴有形。

在临床上,并在气的,通常多属于功能性疾病;而病咋血者,就可能出现器质性疾病。所以,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多是由气及血的过程,初病在气,久病入血。

这样看来,怕冷的人,一开始属于气之(气滞之病)病,手脚冰凉久了则气伤及血,发展为血亏之病。

怕冷,是气伤还是血伤还是气血都伤?

上面说到,气血病之外感病以外感邪气为主,以痞证、结胸证、蓄血证为主,比如一痞证单纯的邪陷气滞,到结胸证气于有形之邪相交结,再到蓄血证瘀热互结于血分,则是一个邪气由气入血而且邪结逐渐加重的过程。

这就是气血不足。

先是因冷而冷,再就是气伤入血,则不冷也冷。

再深一步来说,邪气还有瘀滞化热的倾向,这也是外感病的特征之一。

内伤病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此为由气及血。

而在内伤病之中,则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依然是由气及血。

而且在内伤之气血差疾病当中,血病还常及水,血脉淤滞,血道不通,那么水湿津液停滞,成鼓成肿,这就是“血不利则为水”之证。

水和血均为病理产物,还可以相互转化,交互为病。

那么,如果要治疗气血差的疾病,则应重视扶正和驱邪的关系,不管是扶正还是驱邪,气机调达是首要条件。

也就是说,气血差怕冷的人,首要气机通达,在为血畅,则冷消矣!

气血差、怕冷,该怎么补?

上面说到,气血差,怕冷,分由气及血,且血亏还及及水。所以对于气血差、怕冷的人就不能单一地进补那样简单。

不管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疾病,但调气之法都是具有祛热散邪的效果。

对于这一类的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桂枝汤、麻黄汤来以治疗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这些也是主要取桂枝走脾胃脏腑用以解肌祛风,麻黄宣肺以开腠发汗,都是用来调气散邪的。

病入血分,那就要避免耗血动血了,直须凉血散血,这个时候,病虽然已入血分,也不能必须气血同治。

所以,不管是外感受病还是温病,在治疗上,都是以调气为主,再气血同治。

在内伤的气血差疾病当中,调气的方法还要顾及扶正。内伤疾病,如果用益气之品,则容易拥塞气机,用养阴的药物则容易滋腻碍胃,治疗上可以开胃行气的药物,以便调达脾胃及其;对于癓瘕类疾病,癓瘕聚集的形成往往与内虚密切相关,所以只有气机运行畅达,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运化。

气虚差、怕冷,中药滋补用药都有什么特点?

对于气血差、怕冷的气血不足疾病,外感邪气致病,邪气或从肌表腠理入,或“首先犯肺”。而肺主皮毛,肌肉腠理又和脾胃密切相关,所以气血不足外感初期,张仲景喜欢用桂枝、麻黄类来调气散邪,。

如果外感邪气有郁而化热,那用药上就可以偏寒凉一点,可以用石膏、山栀子,并用辛开苦降之药来畅通中焦气机。

内伤致病,特别要避免病程延绵,耗伤正气,所以永奥多以偏温通,而且用药上,常可以佐以轻请调补的药物。

气血差,怕冷,病在气则可以治气,但病在血却不一定一味地治血,必须要气血同补。

但是,对于血分的药物之使用也有层次,对于病还没到入血的程度的,但气分郁结严重,出现轻微疼痛或麻木等气血不和症状的,可以用当归尾梢以活血而达到调气作用,从而让气血和。

第二个层次,测试病既在气还在血,郁结程度比上一个层次严重,症状上胀痛明显,则可以用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活血。

低三个层次就是病已入血分,瘀血阻滞,这种瘀不仅是血液运行不畅,而且hi出现癓瘕等实质性病理产物,可用桃仁、红花,甚至用虫类药物等活血化瘀。

治愈具体用什么来滋补用于调理气血,我在最后不得不介绍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气血双补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说到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就不得不说到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八珍汤是最著名的的益气养血方剂之一,应用特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科等,是补益气血的代表方剂,方中八味药是补气益血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可用于全身各系统急慢性疾病所导致的气血两虚症状。

八珍汤方为补气方和养血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和在一起的方剂,四物汤和四君子汤都来源于北宋官方太医院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八味组成,这八味均是补血、益气的上乘之品,上乘为珍,所为八珍汤是也。

再说十全大补膏。

十全大补膏,同样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载功效记载为:“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喘,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咳,顺正避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好吧,既然其效不可具述,我也就不多说了。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具体咨询我。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女性气血亏虚要如何判断?要怎样改善呢?

一、如何判断女性气血亏虚

女性以气血为本,气血充沛则神采奕奕,气血不足,精神萎靡,所以气血充沛对于女性而言,特别的重要,那么有哪些情况,可以判断是女性气血亏虚呢?

中医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运行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所以气血亏虚也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不过临床上有侧重点不同而已,有些人侧重于气虚,有些人侧重于血虚

1 、面色苍白,没有光泽,口唇淡

气血生化来源于脾,如果我们的脾生化能力不足,会导致气血亏虚,气血不能营养头面部以及口唇指甲,所以气血亏虚的女性可以看到面色苍白无光泽,口唇淡,指甲苍白。

2 、精神差,活动后疲倦,起立后头晕

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亏虚,不能荣养四肢肌肉骨骼,所以活动耐力下降,特别容易疲惫,同时气血亏虚,不能荣养大脑,所以特别容易出现起立后头晕。

3 、月经量少,血色暗淡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肝为气血储存之脏,月经量充沛有耐肝血的供应,所以气血亏虚如同河流干涸,月经量会减少,甚至颜色暗淡。

4 、手脚冰凉,或手足麻木

脾主四肢,四肢的营养需要充沛的气血供应,气血亏虚的时候,为保护内脏,必然牺牲肢体,外周血供也会明显减少,肢体失去气血的供养所以会出现手脚冰凉,甚至四肢麻木。

二、气血亏虚,如何调理呢?

1 、最简单的办法

我们可以用四物汤:熟地15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5g。此方是补益气血的基本方剂。

2 、合并其他具体情况

①、如果血虚比较明显,比如月经量少,颜色淡,可以适当的加入3至6克阿胶,加强养血;

②、如果气虚比较明显,可以加入党参15克,黄芪15克;

③、如果四肢怕冷比较明显,加入艾叶10克。

当然,如果有条件最好请专业中医医生辨证处方,针对性更强,疗效会更好。

更多中医养生治病,请关注头条号:中医杜川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月经量少有什么好的调理方法?

年龄大了

【气血虚的症状及怎样调理】?

会出现头痛,头晕,身体虚热,四肢无力以及手脚冰凉的情况发生,可以在日常饮食上多吃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来进行治疗,比如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

气血不足要怎么调理?

气血不足,多种疾病“不请自来”!想要改善气血运行,不妨做好这些事

气血不足,即是中医中认为的气虚和血虚,人们的生命活动主要都来源于气血,气血循环于全身,骨骼经脉以及五脏六腑,身体的各个地方都需要依靠气血来推动发育。

气血不足的表现形式很多,如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脸色无华、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健忘、精神恍惚。

而出现气血不足的结果便是会导致腑脏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在此过程中,一定会诱发多种疾病。

1、慢性肾病

气滞血瘀是引起肾脏、脾胃以及肺脏衰弱的主要因素,肾脏主血、肺主气,当这两个器官超负荷的时候,容易引起水肿虚劳、血尿以及腰痛等慢性肾病症状。

2、妇科疾病

气血,是女性的根,女性气血不足百病生,即气血不足时容易诱发多种妇科疾病,比如四肢发凉、子宫肌瘤、不孕、月经不调等等。除此之外,在皮肤上也能看到相关的变化,如长斑点、脸色发黄、皮肤加速衰老等等。

3、慢性支气管炎

气血行走在我们体内各个地方,当气血不足时,自然不能够助肺纳气,肺气上逆就会引起相关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比如胸口疼痛、呼吸短促以及咳嗽等等。同时由于气血不足会加重气滞血瘀,在饮食上,建议多吃一些补肾气和气血的食物来增强免疫力,让机体恢复正常水平。

4、前列腺疾病

气血不足时,我们的五腹六脏以及毛发皮肤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对于男性来说,容易诱发多种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等等。因此,患者应该积极调养肾脏以及补充气血,使用如(健得)生血宝合剂,由女贞子、桑椹、黄芪、制何首乌等活血行气药物制成,具有滋补肝肾、益气生血的效果,可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心悸、气短、失眠的问题,恢复气血正常运行。

气血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动力,一旦气血不足,多种疾病也容易随之发作,所以人们要引起警惕。特别是女性,平时应该注重补气血,调养好身子;在冬季的时候做好保暖工作;平时多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保持气血畅通;最后,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熬夜,少生气,对于肝脏的调养大有帮助。